茶與紫砂器: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使者
紫砂壺作為貢品躋身于皇宮,深受明清皇家的青睞,特別是裝飾了富麗華美的琺瑯彩和泥繪畫面,立即身價倍增,加之官宦文人畫家對紫砂壺的推崇喜愛,促進(jìn)了紫砂器的繁榮發(fā)展。大大提高了紫砂壺的價值,在《陽羨茗壺系》中就有這樣的記載:“一壺重不數(shù)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
茶的故鄉(xiāng)在中國,瓷器也是中國的代名詞,所以古代中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輸出的商品主要為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4大宗。明代后期至清代中期,宜興紫砂壺與中國茶葉一起由海路銷往歐洲的丹麥、葡萄牙、荷蘭、德國、英國、俄國等國家,贏得歐洲上層社會人士的青睞,柄寸之壺,盈握之杯,聲譽(yù)驟起,是歐洲皇室和上流社會客廳里最珍貴的陳設(shè)品,紫砂壺多采用貼花、浮雕、鑲金等裝飾工藝,以迎合歐洲人的審美情趣。清初向日本的輸出,中后期形成商品化大量外銷東南亞各國。到民國前后,通過上海、香港外銷的紫砂陶器一度十分火爆,形成了“宮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yuǎn)碟”的真實(shí)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