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讀書法家劉琳
青年書法家劉琳
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對所有寫書法的人而言,張懷瓘的這句話當真透徹至極。古人在千年前就已然意識到書法和人的關系,將書法從書寫使用的功能中解放出來,甚至,將書法提到了和人性統(tǒng)一的性情高度。

劉琳作品(局部)
誠然,書法的書寫的確應該和書家的內心己意是聯系在一起,甚至是息息相關的。但就當下的書壇來看,倒也真是見其心了。其心如何,不外乎兩種,一則金錢浮名,一則臨池問道。鄙人見識了諸多所謂的書法大家,一邊揮毫潑墨,一邊算著還差多少張就能夠完成訂單了。我無意批判這種行為,這種事想來圈內人也是屢見不怪的了。今個要說的,是臨池問道的心。

書法家劉琳作品(局部)
臨池問道是寂寞的,也正因為寂寞才更尤為可貴。而我所知道的書家劉琳便是一個耐得住寂寞的人。由于時代變遷,書法的實用性逐步降低。在今天,書法一字見心,一字得道則變得尤為重要和迫切了。一字得道是書法形象對客觀事物形象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就文學而言,一個字或者幾個字都很難成為文學作品,但對書法而言,一個字或者幾個字便可以成一件藝術品,當年王羲之的那些“微信帖”便是證明。至始至終,書法都是一種因巨大概括性和奇妙的抽象性而成為一種最簡練的藝術。至于劉琳,則在努力的邁向這種最簡練的藝術。

書法家劉琳作品
劉琳書法始學二王,后得益于陳天民的教誨。我尤愛劉琳的行草,其行草頗有“草貴流而暢”的審美和書法技巧。劉琳愛讀書,這是圈內熟悉他的人的共識。古人說讀書乃療俗第一良方,讀經典若與古人對話,可惜劉琳卻不是善談的人,那如蘭之清氣則只好從宣紙翰墨中感知了。從劉琳的行草和他臨習顏魯公的作品看來,劉琳對書法線條的感知能力正趨向于醇熟,作品的點畫有力的將天地萬物構思為頭腦中的意向,這意向通過筆端流露在宣紙之上。這樣的用筆點畫,早已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書法用筆,直接過渡到書法整體的創(chuàng)作構思。顯然,這更加考驗劉琳對書法單字的結字能力和字與字之間的變化。我想,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書家心中的情感意象才不會限制于時空,才能夠做到精鶩八極,心游萬仞。

書法家劉琳作品
書法流傳千年,其傳統(tǒng)的注腳不在過去,而恰恰在于書家當下努力所產生的未來高度。當年孫過庭有一句自謙的名言,“有乖入木之術,無間臨池之志”。我想,這句話劉琳亦有資格說矣。(文/馬振方 青年篆刻家、美術評論家)
劉琳,男,字不急,號吟山齋主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陜西西安市臨潼區(qū)人。從王羲之手札入手,后學習孫過庭書譜和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
責任編輯:麥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