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甘寂寞親高古,且托毫素染錦章——唐濤簡帛書法初探

唐濤先生幼承家學,從精于小楷的父親學書,打下堅實的基本功。及長,遍臨漢碑,于二王行草及王鐸草書,用功最勤。在其王鐸行草漸趨成熟之時,毅然轉攻秦漢簡牘帛書,探討秦漢簡帛書法。朋友皆為此擔心,棄其所長,輕涉小道,這條路走下去,前途誰也無法預料。
誠然,簡帛書法同其他諸體相比,屬于書體演變中衍出的小書體,因其出土時日較短,識者寡,學者少,也無前人研習的經(jīng)驗可資借鑒,很多人望而卻步,不敢涉獵。他則知難而上,只身探索。曾三上長沙,實地觀摩馬王堆簡牘帛書實物,體味古人書寫狀態(tài);兩下臨沂,領略銀雀山漢簡的靈秀之美;無數(shù)次拜訪各地名家,請益筆法。日間揮灑夜間思,十年寒窗,廢紙何止三千。當他帶有篆情隸意的簡帛書法一經(jīng)面世,立刻贏得欣賞者的一致贊譽。

簡牘帛書大量出土,填補了書法史上西漢書風的空白,解開漢字由古文字向今文字過度即隸變過程真實年代之謎,使現(xiàn)代人能從墨跡實物上領略秦漢先人書寫意趣,體現(xiàn)古人博大精深的美學實踐。漢代簡帛書法之所以能對當代隸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變革性的影響,不僅是因為它本身在中國書法史上所占據(jù)的重要位置,更主要是當代書家創(chuàng)作意識與秦漢簡牘帛書散發(fā)出的舒朗、奔放、快捷急就,率直外露、自然天趣精神所契合。他研習簡帛書體,同時也是學習秦漢古籍,一筆在手,身心穿越兩千余年,與古對話,與古為徒,再現(xiàn)秦漢先人書寫狀態(tài)和書寫遺存,展現(xiàn)漢文字古拙寬博之美。
縱觀他的簡帛書法作品,很容易看出其根基在馬王堆簡牘帛書,對簡帛的吸收和把握,尤重在簡。用筆藏鋒方起尖收,橫劃上傾,豎筆長直,轉折方圓并用,圓轉流暢,方折遒勁。其結字中宮緊收,四周舒展,左避右讓,搖曳多姿,上下呼應,極盡變化;章法因字賦形,大小參差,左顧右盼,俯仰偃臥,拙中寓巧,匠心獨運。

書法語言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語言,要求與語境相合,同書寫內容相契,書寫墨跡與線條和諧統(tǒng)一,充分達到韻味酣濃之境界,才能準確表達書法作品承載的藝術美感和韻味。細看他的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每幅的章法布局因文字內容不同而變化多端。書寫經(jīng)典古文時,以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的章法為之,字密行緊,時有長豎、波劃流動,氣息貫穿全篇。創(chuàng)作豎幅作品時,有意識地仿竹簡章法布局處理,知黑守白,大小錯落,長豎飛動,多有逸出界格之筆劃。在創(chuàng)作少字數(shù)作品時,以帛書古雅寬博的筆法為主,縱橫有致,左舒右展,時以闊筆出峰為之,彰顯古典文字縱逸之美。也有的雜揉大開通章法,大開大合,一任濃枯,長槍大戟,羅列森嚴。
仔細欣賞他的作品,也可以看出,他的取法不惟馬王堆之一途。古拙瘦硬,有睡虎地秦簡的趣味;流美多姿,兼有銀雀山漢簡的遺韻;因字賦形,也能看出散氏盤的風范。博觀約取,是他謹記的座右銘;通變存真,是他追求的終極目標。
簡牘帛書是隸變時期的書體,多為下層佐吏記事抄經(jīng)所書,不具漢碑廟堂成熟之美,多有一些民間野性之風,率意天真之趣。因其不成熟,恰給書寫者更多發(fā)揮的契機和自由的空間,書法藝術語言所表達之情才得以盡情宣泄。
當我們欣賞唐濤先生簡帛書法作品的時侯,一股蒼勁老辣的氣息撲面而來,一種另具風格的美感強有力地沖擊著我們的視覺。他的每幅作品,均是原創(chuàng),不同今人,不泥古法,超越自我。隨著知識的積累和視界的開闊,其作品也不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膬热,常以古人題畫詩和古代經(jīng)典文學內容為題材,使文字內容同書體和諧一致,傳遞藝術的正能量。

他在探討簡帛書法時,曾提出寫意簡帛的構想,書寫簡帛,意大于法,法隨意動,達意忘法,應該說,寫意性是簡帛書法的一大特色。他將篆隸的法以獨特的視覺融簡帛之意于一爐,注重線條的質感,將疾澀、輕重、濃淡、疏密、聚散、欹正等對立統(tǒng)一的技法以寫意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使點、線、面皆處于運動狀態(tài),在行筆中體現(xiàn)對立雙方和諧與平衡的自然意趣,在法與意中尋求最佳契合點。因此,他的作品,手隨意動,筆與心會,是真情的流露,是法與意的完美結合。品讀他近年的作品,古意縈懷,天趣率真,一任自然,瀟灑出塵;使人如飲甘醴,如聆梵音。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他以追求藝術真諦為旨歸,以自達達人為信條,淡于各類展賽,疏于書壇喧囂,不為名利所囿,不為浮沉所擾。唯獨對后學提攜有加,對來求學者悉心照拂,傾囊傳授,無償把自己整理編篡的《簡帛書法創(chuàng)作字典·電子版》贈送給每位學子,使他們少走彎路,為他們傳承古老的簡帛書法藝術提供可資借鑒的經(jīng)驗和書學資料。
“衣帶漸寬終不悔”,探索簡帛書法是一條寂寞之路,是漫長的藝術苦旅,我們相信,唐濤先生會在這條路上堅實地走下去,雖然一路艱辛,畢竟也有一路的花英成秀。在此,我們祝愿唐濤先生以蕭散寫意的心境書寫性靈,以敦厚儒雅的狀態(tài)走向更高的藝術和人生境界。文/張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