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純潔 堅守自然——記我國著名攝影藝術家劉富安
劉富安,1968年12月出生在襄城縣一個農(nóng)民家庭,因家中姊妹多,日子過得相當清苦。七十年代,他的父親卻不是個普通的農(nóng)民,愛好廣泛,收藏《三國演義》、《水滸傳》四大經(jīng)典名著,中國山水畫及《介子圖書普大全》等書,學習名家書法字帖、畫人物畫,在三鄉(xiāng)五里是個出了名的“能人”,百事通,啥都會。父親的每一個愛好都吸引著劉富安,讓他窮困的童年充滿了樂趣。
七十年代未,劉富安從外地打工回來的父親帶回來一個神秘的“木匣子”。這是-架最老式的三腳架相機,調焦時用黑布蒙著頭,手里拿著氣球就能拍照,這個新鮮玩意兒一下子吸引了劉富安,他的目光從此再不離它左右。一個能把人留在紙上的“黑匣子”在當時的農(nóng)村也很稀罕,村里的鄉(xiāng)親擁入劉富安家,找熱心的父親拍照。那年劉富安剛滿十來歲,在父親的熏陶下,他迷上了攝影,并成為父親的得力助手,時常協(xié)助父親做一些暗房黑白洗印的活兒,并很快初步掌握了攝影技術。后來通過從事宣傳工作和叔叔手把手,系統(tǒng)的學習了理論知識,技術專業(yè)。從此,對攝影有著迷在孩子時的心里扎下了根。
火熱的軍營揮灑精彩
劉富安十幾歲時父親離開人世。在家最需要勞力之時,他懷揣夢想和熱情,沒有讀完高三,與全縣近70名鄉(xiāng)應征青年,告別老鄉(xiāng),應征參軍。當他踏上北去的列車時,滿面是淚的母親不敢看孩子一眼,怕影響孩子心情,心里想沒有出過門的孩子去那么遠的地方。
來到千里外的張家口宣化當兵。張家口地處“塞北”,條件極度艱苦,冬天氣溫常在零下十幾攝氏度,外出訓練單兵戰(zhàn)術,風沙時常打在臉上,像刀割一樣。在寒風淋漓的北風中一站就是幾個小時,戴帽和眉毛都“結冰”。但從小泡在苦水中的劉富安一點也不覺得苦,他對綠色軍營充滿夢想。
劉富安在艱苦的訓練之余,沒有丟下自己摯愛的攝影,他把每月30多塊錢的津貼攢下來,花100多塊買下了他人生中第一臺單鏡頭135海鷗相機。
劉富安天資聰穎,寫字畫畫都行,閑暇時間,為連隊辦黑板報,節(jié)假日為戰(zhàn)友們拍拍照片,成為最受戰(zhàn)友歡迎的人。他經(jīng)常幫連隊戰(zhàn)友們,拍照片,塞進家書,向父母匯報戰(zhàn)友在部隊里成長和變化,給家人報個平安?吹綉(zhàn)友們收到回信時,家長對孩子在部隊里成長的喜悅,劉富安也會高興。慢慢地,劉富安成了部隊里小有名氣的攝影師,得到部隊領導許可,后來,他把相機帶進了訓練場,在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訓練場中,把戰(zhàn)士們的颯爽英姿、歡笑和汗水一張張凝固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