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朱非書法藝術
書法家朱非
就目前的藝術來看,現(xiàn)代人有著越來越多的選擇,可以傳統(tǒng),可以現(xiàn)代,也可以很民間。在書法的領域里更是如此。書法一途,由于時代的開化,現(xiàn)代人對于書法的審美也產(chǎn)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使得書法的學習...
筆墨與自然融匯的藝術——王家訓國畫印象
在現(xiàn)代畫史上,中國畫最突出的成就,主要不在山水、花鳥,而在人物。人物畫強調(diào)立意和傳神,就是提倡通過抓住不同人物的特征,表現(xiàn)不同人物的內(nèi)在精神。蘇軾畫論中“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可以看出傳統(tǒng)審美觀的...
當代女書創(chuàng)作第一人李雪梅:在書法“藍!崩飫(chuàng)出世界紀錄
李雪梅女士
圖為2015年9月25日出版的當代商報《大家書畫》對李雪梅的報道
幾年前,一本名為《藍海戰(zhàn)略》的書在管理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其中有兩個重要的觀點,即“紅!焙汀八{!。紅海就是競爭激烈,殺得天...
文化部非遺司副司長王福州講宋瓷藝術的復原與傳承
北宋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上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發(fā)出號召,要求恢復中國古代名窯技藝,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一些陶瓷非遺傳承人和工藝美術大師仍然孜矻以求,追尋宋瓷遠去的腳步。
內(nèi)涵...
出淤泥處不染塵——當代著名青年畫家高乾作品賞析
著名青年畫家高乾(資料圖)
古往今來,有很多詠詩贊美荷花的文人墨客,因其作品優(yōu)美而流傳千古,比如唐朝王昌齡的那首《采蓮曲》傳唱了一千多年仍經(jīng)久不衰---“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
一代大家洪世清
洪世清(左)與恩師黃賓虹(中)在一起
陳俊賢整理
洪世清,畫壇公認的一位多面手。他的金石,曾得齊白石老先生的夸獎。他的中國畫,潘天壽評之:“畫事神情為難,世清老弟于此獨有會心!彼挠彤嫳涣_馬尼亞國家美...
賦絹紗以生命,施絲綢以靈性——淺析“北京絹人”工藝的價值
杜蓓作品《寶釵撲蝶》
歷史就像個公平的判官,分一半時間做太平盛世,讓絹人燦爛絢麗,分一半時間做戰(zhàn)亂流離,讓絹人凄美跌宕。中國的絹人藝術源遠流長,其制作工藝精美、神態(tài)各異、色彩絢麗,風格高貴典雅,在...
中國藝術品評估委員會玉器專家鄭國柳作品賞析
中國藝術品評估委員會玉器評估專家鄭國柳作品
《晨露》: 雨夜后的寧靜,悄然無聲。春的使者播種下驚喜,等待黎明的蘇醒。搖落冬的落寞,秋過蕭意夜盡寂寞。當陽光冉冉升起,雨夜王國的精靈挪動了它掛滿瑩潤露珠...
文化部非遺司副司長王福州講傳統(tǒng)織染繡文化初識
汴繡代表作品
紋推潮涌 技道合一 傳統(tǒng)織染繡文化初識
中國是最早發(fā)明養(yǎng)蠶、繅絲、織綢的國家,中國人最早使用絲纖維,并以其卓越才能織造出令人嘆絕的絲織品。“織文者,織而有文,錦綺之屬也,以非一色,故...
遷想妙得 移情入畫——王家訓國畫印象
故人何日逢 69cm×69cm 紙本 2014年
傳統(tǒng)中國畫講求的是筆墨、構(gòu)圖、意趣的和諧一統(tǒng),王家訓就是這樣一位能將三者融合得很好的人物畫家。
王家訓的國畫作品風格獨特,具有濃厚的文人氣韻,很注重情感的傳...
在繼承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神采
陳師超
陳師超書法藝術簡介
陳師超,字乃冰、號石壑,1963年10月生,中國書協(xié)會員,山東書協(xié)理事。其作品先后入全國第七、八、九(獲獎)屆書法篆刻展、第三屆全國書法百家精品展、全國千人千作提名展等。2009...
文化部非遺司副司長王福州談面向未來的非遺保護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是中國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自2001年5月18日昆曲藝術名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中國現(xiàn)代意義上的非遺保護已經(jīng)走過了10余年歷程。如今,非遺不再...
田園風情 心底贊歌——魏惠娟工筆畫
魏惠娟藝術簡歷:
魏惠娟, 河北深澤縣人,先后入北京畫院楊瑞芬工作室、王明明工作室學習深造,F(xiàn)為石家莊市畫院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女畫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河北省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河北...
花香人間 公益我心——記牡丹畫家解長河
花香人間 公益我心——記牡丹畫家解長河
中國藝術品理財網(wǎng) 2015-09-11 10:10:27 牡丹 學習 公益 閱讀(82) 評論(0)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媒體平臺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
淺談關公崇拜的起源為何會在荊州?
為關公立祠建廟,是關公崇拜現(xiàn)象的基本表現(xiàn)。在中國古代民間就有以立祠建廟的方式來紀念或尊崇先賢或名人,以表達心理訴求、或趨吉避兇、或勸勉后人的風俗習慣。
當初關羽父子在臨沮遇害后,孫權(quán)將關羽首級傳到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