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高曠 筆走龍蛇——書法家塔常超藝術
作為蒙古族人,塔常超坦言,自己做人剛正,性格直率,喜歡書法家顏真卿的書風,欣賞書法家米芾字的瀟灑而有氣勢。而“律己、沉默、內(nèi)斂,不知足、不張揚、不外露、不標榜,”則是熟悉塔常超的朋友對其的評價。這種精神氣質無疑是北大荒黑土地的哺育,是一望無際大草原特有的曠達氣魄的熏染。這也無疑是塔常超書法中“剛勁質樸、透逸雄渾”氣韻的精神基因。
“觀山畫水情盡灑,舞文弄墨揮自然。行云流水熟中拙,意在筆先運籌遠。”塔常超此首《學書有感》,道出了其書法藝術追求的境界。
“字除了要寫的有骨氣,線條美,更要"拙中帶美,美中有拙"。畫要熟中熟,出神入化,信手拈來。而書要熟中拙。”如老子所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拙至美”也是一種至高的審美境界。塔常超坦承,自己的書法“還不夠拙”。為此,他在不斷自我揚棄。
在塔常超的書道求索中,他有難得的“自知”和“自棄”。他認為,書法無法窮盡,要不斷修正自己。每天晚上讀帖,對照自己,常覺“今是而昨非”。不滿意的字,他自己毀掉。有人評價他的字“張揚”,他就注重增強字的厚重和拙氣。快四十歲時,重新審視自己,又從零開始。他說:“我的書法學習,耗盡了我以往生命的大部分時間。我弱冠學書法,只知道臨書寫字,循規(guī)蹈矩,孜孜以求。十幾年之后的而立之年,我忽然頓悟,我的字蒙受了諸多的錯愛,雅與俗本末倒置。”
多門藝術融會貫通

塔常超書法作品欣賞之四
書法從誕生之日起,就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詩為書之魂”,“文為書之基”。而在塔常超看來,“書法藝術是綜合性的超然藝術,涉及到諸多門類,比如,音樂、美術、舞蹈、體育、軍事、文學、歷史、太極、佛學、自然、物像,等等。舞蹈、形體與語言表現(xiàn),音樂中的抒情與華彩,佛學的空靈與深微妙法,文學中的喻義與廣義,物像中的避讓、顧盼、相背,都和書法有著千絲萬縷的直接和間接的關系。書法高就高在無法登頂,深就深在難探底。”
在日積月累中,塔常超具有了廣泛藝術修養(yǎng),有了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在文工團,拉過小提琴、手風琴、彈過鋼琴;他做過8年中學教師,教過語文、音樂、歷史、美術;他在戲曲評論室,從事過3年藝術研究;他寫過小說,發(fā)表多首詩歌,作過金融雜志編輯。這些豐富的閱歷、厚重的文化底蘊,多方面、多層次的藝術修養(yǎng),滋養(yǎng)著塔常超的書法藝術生命,壯大著他的書法藝術成就。
在談到給書法愛好者的建議時,塔常超說,書法本身沒有什么專業(yè)和業(yè)余之分。古人曰:字怕習,馬怕騎。書法需要時間揣摩,非一朝一夕就能盡美。需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刻苦認真追摹讀寫,才能達到“庾信文章老更成”的程度。他尤其強調,習書要從一絲不茍臨帖始,但“臨帖更不能當書奴”。浩如煙海的碑帖,綜合起來看,每個書家各有優(yōu)劣,要有選擇性地臨帖。臨到一定水平,就要注重不斷提升自己的字外功夫,不斷提高讀帖水平、鑒賞能力。要鑒賞別人,更要鑒賞自己,這是至關重要的。
責任編輯:麥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