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李延寶:章草管窺與學習

書法家李延寶
李延寶,筆名大寶,齋號寄云堂。1953年生,安徽肥西人。1972年底應征入伍,1979年參加對越自衛(wèi)還擊作戰(zhàn),1996年從團政委崗位轉業(yè),2013年從中國民航安徽安全監(jiān)督管理局副局長崗位退休。書法學習四十余年。1989年獲“上海第二屆全國文明杯《書法》大賽”二等獎。1992年獲全軍書法大賽二等獎,2004年作品入選全國總工會“五個一工程”展覽。全國民航書畫作品展。2013年在合肥久留米美術館舉辦個人作品展同時問世《李延寶書法作品集》。隨后作品相繼參加了中日交流展。安徽省書法大展。2017年獲《書法報》舉辦的“全國第十屆重陽杯書法大賽”重陽獎(最高獎)!稌ā、《書法報》、《書法之友》、《青少年書法報》、《人民日報》新聞平臺、安徽電視臺《書畫頻道》、合肥電視臺《書畫頻道》、《新安晚報》、《市場星報》《書畫收藏》雜志等相繼刊登其作品并作專訪和介紹,F(xiàn)為安徽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省書協(xié)第五屆草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安徽省省直書畫協(xié)會顧問,安徽南熏社社員,安徽結廬書社社員。

李延寶作品
李延寶:章草管窺與學習
章草之名,眾說不一。劉熙載《藝概》中有云:“昔人亦有謂各字不連綿曰章草,相連綿曰今草”。它是傳統(tǒng)書體之一,是早期的草書。始于秦漢年間,由草寫的隸書演變而成的標準草書。也有稱章草是隸書演進到草書階段相應派生出來的一種書體。大量的秦漢簡出土證明,他屬于草書由坯胎時期逐漸走向規(guī)范化過程中的一種體段。章草應該是今草的前身,非一人所創(chuàng)造。資料顯示。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漢宣、元之間,興盛于東漢三國及西晉,成為一種成熟完善的書體。它代表了西漢至東晉時期四百年間草書藝術的風貌,也是作為當時官方文字使用的書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于時代的變遷,從東晉新體草書的出現(xiàn)后,由于舊體草書法度嚴謹。遂稱“章草”,新體草書則稱今草。

李延寶作品
章草這一書體從形成至今,一直綿延不絕,傳承有序。歷朝歷代各個時期都出現(xiàn)了不少書家和留存了諸多碑刻和范本墨跡。如張芝、皇象、宋克以至近代,名家輩出。碑帖流傳較廣的如皇象的《急就章》、《文武帖》。索靖的《月儀帖》、《出師頌》 。陸機的《平復帖》。趙孟頫的《急就章》等不勝枚舉。

李延寶作品
章草的特點及演變:因其是由隸書的草化而來,故其用筆仍然沿襲隸書,其特點多體現(xiàn)在橫畫之末,依然上挑,純留隸法。它字字獨立,但每字筆畫之間,卻加進了飛絲縈帶,雖字字獨立,字字有區(qū)別,省便有源,草體而楷寫,單字內有呼應,形成了獨特的總體特征。在元代之前,章草書家基本是遵循舊體章草的特點進行延續(xù)。元代隨著趙孟頫倡導的全面復古思想的提出,章草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復興,并呈現(xiàn)出了三多現(xiàn)象:即書寫的書家多:留于后世的作品多:對章草傳承發(fā)展所達成的共識多。風格也各有不同。如趙孟頫的復古:楊維楨、吳鎮(zhèn)、倪瓚等對感性、浪漫、情趣在深層次上的拓展,使書寫的氣韻高古和時尚的統(tǒng)一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和境界。在書寫的韻律上也出現(xiàn)了嘗試打破古法章草的勢頭。這里的所謂韻律,主要是指章草的節(jié)奏和氣韻有律動的變化,它有重復性的特點,影響它的有筆法、結構、墨法等。古章草點畫簡潔,空間氣韻飽滿,自然生動,突出一個簡字。元代一些書家的章草出現(xiàn)了今草的氣象,以致有些人說這些書家的章草內涵不夠豐富,氣韻不夠古雅。這種作為章草的變體是以章、今草體融合并發(fā)的一種形式,其代表人物是康里子山。以章草與行書相結合的方式以楊維楨為代表。前者是更加流暢,但章草的古樸之氣蕩失。后者則古樸、生澀、老辣,用墨大起大落,使章草內涵更加豐滿。因此說,元代章草在回歸正統(tǒng)的同時,又增添了許多新的元素。字法也有古章草的簡而變得繁瑣。但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對后世書家學習章草開拓了新的思路。例如明代的宋克將狂草元素引入章草,以及后來的沈曾植引魏碑入章草,王世鏜重回純正高古,鄭誦先引行草入章草,王遽常別開生面等。

李延寶作品
王遽常早年師從沈曾植先生,據王遽常自敘曰“(沈曾植)師又知予學《十七帖》,曰‘右軍書遠承章草,舊有傳本,已不傳。今傳章草,僅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師頌》,蕭子云《月儀帖》數種而已,疆域褊小,殊難光大,汝能融冶漢碑,漢簡,漢陶,漢帛書,而上及周鼎彝,必能開前人未有之境,小子勉之。’余敬志不敢忘,此余究心章草之始。”晚年王遽常的章草之路,就是他秉師訓之路,也是按照師訓的實踐之路,因此成就了他獨有的藝術風格:用筆方正生辣,結體平實,穩(wěn)健奇崛,當簡則簡,該繁則繁。線條如龍蟠曲,枯藤老樹,氣韻高古。點畫形態(tài),方圓兼?zhèn),外方內圓;蚍交驁A,以端莊、方嚴,肅整來展示章草的古樸美與高格調。他兼收并蓄,為我所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個人風格。從而奠定了他在當代章草書法上的重要地位。因此,在章草書法藝術上,成就突出,并得到了社會廣泛的認同,甚至有人稱其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遽常”。

李延寶作品
對于章草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后,在師友的推薦下,我選擇從敦煌寫經中的《因明入正理論后疏》入手,因為一是該帖字數多,首尾共508行,計13364字。二是風格接近《出師頌》。章草味道濃郁,字形簡約大方,隨意中法度森嚴,規(guī)律性強,易掌握。三是形式新穎,它與舊體章草已經有明顯的不同,其橫畫與捺畫的隸書味已無明顯存在,有新鮮氣息。通過臨習,逐步掌握了其書寫的筆法和規(guī)律,為章草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也發(fā)現(xiàn)其慣性書寫的成分過強,變化不是太多。因此,在學習該帖的基礎上,我想到了沈曾植給王遽常的贈語,隨后開始研究王遽常先生的章草。在開始臨習王遽常先生的章草之前,做了必要的技術上的準備,臨習了一段時間的大篆和漢隸,學習了簡書和帛書有關知識以及其藝術特點及與章草的關系。認真臨習了陸機的《平復帖》。陸機的《平復帖》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古代墨跡,對它的臨習者眾,其藝術影響深遠。它和草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據近年新疆出土的簡牘看,《平復帖》與其一脈相承。與《張佑牘》簡有些字幾乎一樣,但兩者時間相距二百多年,地域相差幾千公里,如此相像,所以,應該說《平復帖》有可能是從簡書中出。所以,《平復帖》要反復讀,反復臨。

李延寶作品
通過以上這些必要的知識學習和臨帖的技法掌握,然后對王遽常的章草進行分析研讀,對他的筆法、結字、章法、墨法和氣韻進行揣摩后,可以對王遽常的章草進行臨習了。章草因是字字獨立,難點是氣韻的生成。這就急不得了,只能靠慢慢去養(yǎng),就像烹飪中的”煨“,要用文火,要有一定的時間。另外,從宋拓《急就章》和諸多古帖可以看出,章草也是一種包容量很大的書體,它可以融合大篆、簡帛、小草、大草、隸書、魏碑和行書。這些融合,前人都進行探索過。在探索的過程中,有成功的,也有不盡如意的。由此我覺得,融入應該有主次之分,就象大廚做菜一樣,佐料要放得恰到好處,一定要突出主材,所有調料都是為主料服務,使出鍋的菜色香味美,可口而耐人回味。
限于手頭資料不足,以及對章草的認識比較膚淺,章草創(chuàng)作也還不夠成熟,仍在不斷探索中。同時借此求教于方家開悟。
責任編輯:麥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