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癡”黃永玉對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的另類解讀
中國繪畫史上,畫荷花的大家很多,如古代大畫家王冕,在他的筆下,荷花變得更加具有個性,或枝繁葉茂、或一枝獨秀,別具風(fēng)格,賦予了荷花另一種新的生命。除了王冕,喜歡畫荷花的還有朱耷、董希源、路雨年等畫家。人們喜歡荷花,更多是贊美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德。那么,同樣喜歡畫荷花的當代畫壇巨匠黃永玉是如何詮釋荷花之美的?書畫圈網(wǎng)小編依史料整理如下:
黃永玉與荷花之緣
黃永玉與荷花結(jié)緣于十年動亂那些惡夢般的日子。傲然展蕊的荷花顯得分外高潔清逸,不僅超凡脫俗、臨風(fēng)亭立的仙骨神韻給他以絕妙的美感享受,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氣節(jié)品性,更成為他逆境中啟迪心智的精神支撐。黃永玉一有閑暇就去荷塘賞荷,從用心靈捕捉到用畫筆描繪,僅速寫就畫了八千多張。荷花的千般姿態(tài)被他描摹殆盡,荷花的萬種風(fēng)情被他展現(xiàn)無遺,蘊涵了他無限的情思。在他的繪畫題材里,荷花是一個非常具有風(fēng)格的主題,但是荷花中國的文人也畫了上千年了,各種流派的,比如說像明末清初的朱耷畫的那種殘荷就有一種孤傲于世的感覺。但是黃永玉畫的荷花,沒有給人那種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覺,而是一種很絢麗、很燦爛的氣質(zhì)。黃永玉開玩笑說荷花從哪兒長的,從污泥里面長的,什么是污泥呢?就是土地摻了水的那個叫做污泥,是充滿養(yǎng)料的那種土。從土地母親那里長出來的,回頭再來罵它是污泥,這叫忘本。周敦頤說“出污泥而不染”,這是一種說法,某一種情況底下的一種說法。
“荷癡”黃永玉:“十萬狂花入夢寐”
黃永玉被稱為“荷癡”,不單是緣于他畫的荷花多,還在于他畫的荷花獨樹一幟,神韻盎然。國畫傳統(tǒng)講究“計白當黑”,他偏偏來個“以黑顯白”,這種反向繼承不但使畫面看上去主體突出,色彩斑斕,而且顯得非常厚重,有力度。
有的人認為中國畫的精髓在于水墨山水,一種很清雅的、表現(xiàn)文人出世的氣質(zhì),但黃永玉的畫卻大多數(shù)是濃墨重彩的,所以也曾經(jīng)有人說他的國畫不正宗。對此,黃永玉說,誰再說我是中國畫我就告他。當然這只是一種玩笑話。
黃永玉喜歡荷花,自小就癡迷其中,還在他小時候到外婆家去,外婆那個城門外就是一個荷塘,小黃永玉出了什么事了、調(diào)皮了,外婆要找他算賬的時候,他就把一個高大的腳盆滾到荷塘,自己躲在里頭。小時候個兒不高,看著荷花像房頂那么高,一動不動地呆兩三個鐘頭之后,青蛙過來了,水蛇過來了,他仔細地觀察它們。荷花底下有很多的苔、草,那種光的反映、色彩的關(guān)系,非常豐富。后來他開始畫荷花,大部分都是從根底下這個角度來看荷花,畫的就是當年外婆家池塘里頭給他的那種感覺。
如今在北京家中萬荷塘的池水里,黃永玉已經(jīng)種下了來自山東、湖南、廣東、北京的各色蓮花。實際上畫了這么多年的蓮花,它們的形態(tài)與精神已經(jīng)爛熟于心,即使睡覺的時候也有“十萬狂花入夢寐”了。
責(zé)任編輯:麥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