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 山上朝來云出岫 筆下輝成墨有神
美從何處尋?
尋美是一場向內求真求善、向外求美的心路歷程。尋美歷程是人們將內心最深處對美好生活的潛在向往、期許、追求和創(chuàng)新以自身強大的精神力量進行真善美地跡化。其中,美術便是最為重要的藝術跡化方式之一。美術是人類歷史上關于真善美的審美意識和美學創(chuàng)新思維高度集中、凝練的藝術表現方式之一。美術思維亦成為了真善美和創(chuàng)新的“煉金術”。
理論委員會在山東省青年美術家協(xié)會以及諸位青年藝術家的大力鼓勵和支持下,聯(lián)合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藝術理論與批評專業(yè)師生,推出“‘美從何處尋’——青年藝術家系列訪談活動”;顒又髦荚谟冢簞討B(tài)追蹤新時代山東省優(yōu)秀青年藝術家藝術成長之路和創(chuàng)作心路歷程,并對其進行系統(tǒng)梳理,分時期建檔,持續(xù)跟蹤采訪等;通過搭建高校大學生與優(yōu)秀青年藝術家的互動交流平臺,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積極學習青年藝術家的閃光點和創(chuàng)新精神,推進藝術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助力其快速成長;企望通過山東省青年美術家協(xié)會及其理論委員會的努力,為山東省美術理論的發(fā)展、美術理論與實踐的無縫對接做出自己的嘗試與貢獻。
希望此次“美從何處尋”系列訪談活動能夠為青年藝術家和高校大學生以創(chuàng)新思維找到、化生并表現祖國大地無處不在的自然美、人文美和精神美帶來一定的啟迪,推動實現美育由生活思維轉向藝術思維的價值旨歸,從而以新時代語境為雨露甘霖,使心靈的真善美在凡塵世界中漾起朵朵漣漪,并在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活水中一圈一圈蕩漾開去。
孫曉娜 山東省青年美術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主任山東藝術學院副教授山東大學文藝美學博士
山上朝來云出岫·筆下輝成墨有神
| 張健訪談 |

© 張健1983年生于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2007年畢業(yè)于山東藝術學院、獲學士學位,2010年畢業(yè)于山東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師從著名山水畫家張志民先生。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現為山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駐會副秘書長、展覽培訓部副主任、山東省青年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山東美術館特聘畫家、山東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校外導師、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書畫》雜志社書畫院院聘畫家,山東藝術家書畫學術委員會院委,岱云社成員。
作品曾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及中國美協(xié)主辦的多次單項展并獲獎。作品《海岱縹緲》被選入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現場陳列,作品《國泰民安》陳列于山東省委會議室,作品《朝暉》陳列于山東省政府大廳。2013年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授予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組織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5年被團省委授予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2018年被省委宣傳部授予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9年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授予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組織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作品收錄于《美術觀察》《文藝研究》、《美術報》、《中國當代藝術經典》、《中國美術館》等。
Q:張老師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請問您有哪些比較喜歡的繪畫流派?您是如何受到現代美術概念影響的?怎么看待“主題創(chuàng)作”這個說法? 張: 所謂的繪畫流派,其實就是在某個地方進行創(chuàng)作的美術家或者是只在某個時間段內受到文化背景及社會影響下的美術家們形成了相似的藝術觀念、題材或者是使用相似的材料進行繪畫,從而形成了如出一轍的風格,這就是所謂的繪畫流派。其實都很有特點和方向性,我都很喜歡。我個人以為應該將自己對傳統(tǒng)的感悟和理解有效地溶解在創(chuàng)作中,打破所謂新舊水墨和傳統(tǒng)與現代的意識界限,尋求當代語境中的傳統(tǒng)轉換和真我表達。繪畫藝術從產生那天起就肩負著敘事的審美使命,繪畫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點明主題,讓畫家根據主題來進行創(chuàng)作,但是其也擁有較高的藝術性、社會性及審美價值。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被賦予了較多的政治價值、承載著一定的歷史意義及豐富的文獻價值,同時當代主題性繪畫藝術通常都是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承載著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思想,同時也表現出了當代人民的審美趨勢及其價值,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反映。我們現在正處于中華文化復興的關鍵時期,美術家們就應該要使用自己的作品來作為這個時代的見證者,同時把這一時代的歷史使用繪畫創(chuàng)作的方法進行記載,如果不能創(chuàng)作出可以記載這個時代的作品,那就是當代美術家的失職。

©《釣魚臺水庫新貌》 Q:張老師,您算是老“山藝人”了,碩士期間又師從張志民先生,比如《云山出岫》這幅作品,與張志民先生的創(chuàng)作風格有相通之處,請問導師是如何影響您的繪畫創(chuàng)作觀的? 張: 我的導師是山水畫大家張志民先生,很推崇和喜歡張老師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上的觀念和思路。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方面強調畫畫要有時代感、正氣感和社會責任感,要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不能給人感覺陰氣太重。有思想的山水畫家不只是針對一花一草、一鳥一蟲、一山一石來進行創(chuàng)作,也不能過于貪戀“悠然自得”、“傷春悲秋”的文人情結。在當今這個社會時代,美術家們要擁有自己的思想,不局限于一個地域、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思考方式,要讓每一個美術家都有著更為開闊的眼界。而進行創(chuàng)作就是一種不斷讓自己的思想和精神進行升華的過程,是順其自然,取得精神上的自由。創(chuàng)作之時加入的自身情感,所有自行地對某些東西的模仿,都是美術家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的阻礙。美術家們在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必須要秉承著淡泊、空靈的心境,只有達到了這種境界才是創(chuàng)作出高質量作品的基礎。

©《云峰煙谷》

©《秋林遠岫》
Q:我們看到《訪友圖》、《覓知音》和《悟道圖》這三幅作品中,都有一個紅衣人物,請問這一形象有什么特殊含義嗎?禪宗與道家等傳統(tǒng)哲學觀念對您的創(chuàng)作有何啟發(fā)?

©《訪友圖》
©《覓知音》

©《悟道圖》
張: 我在創(chuàng)作山水作品時多注重意境的抒發(fā)和表現,特別是點景人物的運用。山水畫中點景人物不僅具有豐富的美學意義還包涵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在山水畫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能表達出自身情感,同時也反映出個人的審美理念。
意境屬于傳統(tǒng)美學的思想范疇,是情與景高度融合后的藝術境界。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始終受到古代哲學、宗教思想的影響,講究天人合一,山水畫家寄情于山水來表達人生的最高境界。山水畫由山石、亭臺樓閣、點景人物等基本元素構成,通過這些元素的共同作用營造出意境。點景人物作為山水畫意境構成中的一個元素,有傳達和導讀山水畫意境的作用。如果山水畫中只有壯觀的山川景色而沒有點景人物,那么畫中所表達的山水意境與觀者間存在遙遠的距離;而山水畫中如果有了人的出現,則會使山水多了靈性,拉近觀者與自然山水間的距離,使觀者與畫家及山水中的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并對其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如現代畫家趙望云所作的《深入秦林》描繪的是西北農民從秦嶺歸來的情景。在秦嶺的一條通向山林深處的小路上,幾位質樸的農民趕著滿載貨物的驢從山中歸來。畫中的點景人物讓畫面充滿了西北民俗風情。山水畫中不同的點景人物所表現的畫境也會有所不同。如農夫、行吟者表達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意境,而高雅逸士則會體現出高潔、虛空的山水境界。此外,點景人物身上的著裝色彩也對山水畫的意境有著導讀的作用。如點景人物是文人、 漁父形象時,多以白色來表達自身的高潔品質;而農民、侍童等點景人物則通過用藍色或者灰色來表達。

©《萬里乾坤》

©《山中相送》
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在與山水畫進行搭配時也要根據季節(jié)、情境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點景人物的動作、神情等也要隨著山水畫的變化而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夠起到人物與山水畫意境相互映襯的作用。山水畫中不同元素的功能有所不同,點景人物主要體現的是作品的精神內涵,山水畫中不同的點景人物形象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也是有所不同的。如元、明、清代山水畫中的高雅逸士形象主要體現了當時文人的高雅情操和審美追求。如元代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明代文征明的《茶事圖》等。山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外部環(huán)境,也是人們日常生活所接觸的生活環(huán)境。點景人物在山水畫中既能體現當時的社會審美意識,也能反映出人們對自然的看法和態(tài)度。古人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認為人與自然是一體的,因此他們對自然界充滿膜拜和向往,希望與天地融為一體,與大自然和諧共處。這一思想與古代儒家、道家及禪宗美學的境界相一致,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是以和諧之美為基本內容。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作為其組成中的重要元素也滲透著這一思想的影響,而具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行吟者在山水畫中是這些思想內涵的集中體現。如南宋馬遠所作《山徑春行圖》中的老者在滿是春色的山澗中緩緩步行,他邊走邊捋著胡子舉目遠眺的專注姿態(tài)就是與大自然展開精神交流與對白的體現。古代山水畫中的行吟者大都神情安祥,充分體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在隋唐、五代時期的山水畫中經常出現達官顯貴的點景人物。再如五代時期的董源所作的《瀟湘圖》描繪的是在遼闊的山川中有零零散散的點景人物,這些人物雖小,但是衣著服飾色彩豐富而艷麗,這些點景人物是當時達官顯貴們生活的真實再現,能夠表達出畫家對這種安逸生活的歌頌。山水畫中經常還會出現漁樵耕讀這類的點景人物,畫家往往借助這類點景人物表達自己的隱逸情懷。
歷代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形象多植入了畫家的自我形象,畫家利用漁樵耕讀這類點景人物反映自身希冀遠離塵世尋求一方山水凈地的渴望。如吳鎮(zhèn)的《漁父圖》、《洞庭漁隱圖》等都是以漁父的形象表達內心的清高、不愿隨波逐流的處世態(tài)度。市井鄉(xiāng)民也是經常出現在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尤其是在宋代和近代較為常見。如南宋的夏圭就在其所作的《雪堂客話圖》中描繪了兩個人在江南雪后的屋內專注聊天的情形,畫家利用這樣的點景人物來表達自己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再如現代畫家趙望云所作的《秋林歸牧》和李可染所作的《雨中漓江》中的點景人物都是尋常百姓。畫中利用“牧歸“、“雨中泛舟”的點景人物形象再現了人們安定的生活場景,表達出畫家對這種田園生活的向往。

©《疏林寒岫》
Q:今年春晚的節(jié)目《只此青綠》大火,其所展現的宋代《千里江山圖》進而廣為人知,傳統(tǒng)與當代兩方面的藝術之間的聯(lián)系日益密切。您也是特別鐘愛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可否跟我們分享一下,應該如何欣賞《千里江山圖》之美?您是如何看待當下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的? 張: 因為畫中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都充滿了韻律,繪畫《千里江山圖》和舞蹈《只此青綠》有共通之處!肚Ю锝綀D》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現手法和精密的筆法,描繪了祖國的錦繡河山。畫面千山萬壑爭雄競秀,江河交錯,煙波浩淼,氣勢十分雄偉壯麗。畫家于單純的青綠色中求變化,有的渾厚,有的輕盈,間以赭色為襯托,使畫面層次分明,鮮艷如寶石之光,燦爛奪目。青綠是這幅畫的靈魂。青綠不僅是《千里江山圖》畫作所采用的礦物顏料,更是全劇中最典型的視覺標志,幽雅古韻,大氣磅礴!色彩、造型、氣氛整體的營造充分體現了傳世古畫的巨大魅力和宋朝美學的精髓!吨淮饲嗑G》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耕和弘揚,更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關于《千里江山圖》這幅作品,我是特別喜歡。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解決了一個千古難題,也就是早期畫家創(chuàng)作青山綠水的問題。從魏晉南北朝一直到唐朝的敦煌壁畫上所繪的青山綠水雖然精美,卻是把青山和綠水分開來進行創(chuàng)作,并沒有進行融合。唐代時的畫家在對這種山水進行創(chuàng)作之時,也沒有相關的資料記載其使用的色彩是什么,當時也沒有出現這種山水畫。這個概念直到元朝才有了具體的名稱,在這之前基本上都被稱作“設色山水”。而王希孟的這個創(chuàng)作讓后人了解到山水畫究竟應該怎樣進行創(chuàng)作。在《千里江山圖》之前,很多山水畫都是豎幅的,而此圖向左右兩邊展開,一下子就將視線拉得非常開闊。豎幅的山水畫中,一座山就像是一張大門板,比如你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就是一個單體山。但在《千里江山圖》中,有成千上萬的變化,王希孟將單體變成了群體,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另外,里面還有豐富的人物活動,尤其突出表現了隱士的生活。村夫、船工、漁民、文人等不同人物形象,在畫中都是一種隱居的生活方式,說明畫家在追求一種詩意的表達。
元代書法家溥光曾評論《千里江山圖》說,“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可能和自己的喜好有關,我對《千里江山圖》的喜歡源自畫面中那種博大深邃厚重的表達以及傳達給我們的幽雅古韻的美學深度,它體現了一種刻入華夏子孫骨子里的國風。關于當下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問題,我從《千里江山圖》中受啟發(fā)較大,從技法角度我進行過大量臨摹,后來到意臨,去自然界中寫生搜集素材,再到創(chuàng)作。我個人以為,還是應該將自己對傳統(tǒng)的感悟和理解有效地溶解在創(chuàng)作中,打破所謂新舊水墨和傳統(tǒng)與現代的意識界限,尋求當代語境中的傳統(tǒng)轉換和真我表達。最終有個人思想,體現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畫面,而非畫面體現思想。

©寫生作品1

©寫生作品2

©《春和景明》
責任編輯:麥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