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 欧美 中文 日韩aⅴ一区 ,色噜噜AⅤ熟女人妻深田咏美在线,亚洲日韩精品无码AV海量,免费无码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软件

用戶登錄  |  用戶注冊
首 頁藝術(shù)新聞文獻交流藝術(shù)家展覽展會視頻中心潤例行情專題報道意門傳媒
當前位置:北京華藝網(wǎng)文獻交流評論綜合評論

“白河歌聲”——摘自石中元報告文學《白河之光》一書

減小字體 增大字體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整理  發(fā)布時間:2022-05-07 15:15:02

白河引水工程業(yè)余文藝宣傳隊部分隊員合影。第一排(從左到右):張 娜,王 平,李月琴,趙永娟,劉麗娟,沈金梅,連留弟,楊書蘭,田鳳蘭,王金霞。第二排:劉玉鳳,郭月榮,穆桂蘭,吳秀云,陳瑞梅,辛書華,孫景英。

第一節(jié) 燃燒歲月

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治水大軍開進了白河兩岸,沉睡的荒山被炮聲震醒,寒冬的峽谷充滿了春天的陽光。1974年12月3日,白河工程指揮部召開了溢洪道、導(dǎo)流隧洞、進水塔開工典禮大會。

初冬暖陽晴空碧,幾縷白云藍如洗——那是一個驅(qū)嚴寒,譜新歌的激勵人心場面。白河文藝宣傳隊的隊員們,亮相在開工典禮的大會上。宣傳隊員每人穿一套灰色再生棉服裝,上面印著“白河宣傳隊”字樣,脖子上系一條白毛巾,精神抖擻的上臺大合唱:“白河水喲長又長,白河兩岸盡朝陽。展我治河錦繡圖,群山嶺上擺戰(zhàn)場……”他們用說唱、歌劇、舞蹈等文藝形式傳頌著“模范老連長”、“工地標兵”、“猛虎連隊”的故事。他們根據(jù)白河引水工程指揮部提供的先進事跡,自編自演《白河放歌》、《白河工程運輸連》,鑼鼓喧天,喊聲陣陣。小戲劇《一根鎬把》,舞中有情調(diào);快板書《老炮工》,歌里有花腔。“打眼放炮都能干,懸崖峭壁全無阻。為把山洞早打穿,苦干實干拼命干”。每一個節(jié)目都與劈山鑿洞、引水入川有關(guān)。

從表演樣板戲片斷,到舞臺小型歌劇;從自編話劇小品到器樂演奏,白河文藝宣傳隊的隊員們就這樣奉獻著青春。

“萬米隧洞穿山過,千尺碧波灌良田”,從隧洞掘進襯砌,到后勤運輸修配場地;從佛爺頂前山工棚住所,到佛爺頂后山溢洪道工地,到處都有宣傳隊員的身影。白河工地留著那一段天真無暇,熱血沸騰的人生時光。

那個年代人人會哼一段,臺上演出臺下一起跟著合唱。開工典禮大會最后的高潮是全場大合唱《白河放歌》——

白河水、水流長,浪花飛濺放聲唱。英雄的民兵,生產(chǎn)的闖將,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晨風吹動了鮮艷的紅旗,深山里歡樂的笑語飛揚。引水敢劈千重山,擒龍?zhí)て迫f里浪。小小工棚連天下,五洲風雷胸中裝。為改變山河舊容貌,不修好白河決不下戰(zhàn)場!

白河水、翻激浪,銀波跳躍奏樂章。英雄的民兵,學習的榜樣,壯志凌云紅心向黨。炮聲震醒了沉睡的荒山,創(chuàng)業(yè)歌隨風在大地回蕩。戰(zhàn)天斗地學大寨,塞外建成魚米鄉(xiāng)。大干誓言震山河,繼續(xù)長征奔前方。為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我們愿獻出自己的力量!(馬玉昌詞、張維信曲)。

海陀山高白河長,媯川兒女斗志昂。精彩的表演,不同程度地打動著觀眾,讓現(xiàn)場的民工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有這樣的“白河人”,何愁7000多米的隧洞打不穿?有這樣的“白河精神”,何愁南北干渠的渡槽架不起?“白河人”用勤奮的雙手,努力開創(chuàng)美好的明天!

在某民兵連駐地演出時的劇照!都t燈記》拌演人:陳瑞梅飾李奶奶,沈金梅飾李鐵梅。伴奏:李明華、張振泉、孫大興、丁立興。注:王平回憶:時間1971年至1973年之間。

第二節(jié) 激情飛揚

白河文藝宣傳隊是從各民兵連隊選調(diào)到炸藥廠的,標準三條:一是思想好,二是有藝術(shù)特長,三是能吃苦耐勞。準確地說,“白河文藝宣傳隊”只能叫“白河業(yè)余文藝宣傳隊”,只不過人們叫慣了,大家認可了!宣傳隊員隸屬于炸藥廠,是白河引水工程指揮部直接領(lǐng)導(dǎo)下的一個連隊。宣傳隊員們平時工作是做炸藥, 宣傳隊是個大雜工,宣傳隊員們什么活都干,給工地洗衣服,扎手套,給民工拆洗被褥;當話務(wù)員、戰(zhàn)地廣播員、井下宣傳員。還在井下打過洞、鉆過眼?傊荒365天,天天有干不完的事。

井上井下,山里山外,活躍著宣傳隊員的身影。他們體會最艱難的的活兒是往山洞扛炸藥。用毛驢推碾子(配制炸藥),再把做好的炸藥,一箱一箱扛到山洞里去。幾十斤重的木頭箱子扛上肩膀,沿著山間小道快速走到山洞里。木箱子上的鐵絲把手劃破了,肩膀紅腫了,滲出一道道血印,火辣辣地疼痛。到了晚上休息時,渾身沒有一點兒力氣。旱上起床,又生龍活虎般,歡聲笑語充滿了工地,傻小子睡涼炕,全憑火力壯。

宣傳隊的姑娘們,大多十八九歲,一個個模樣出眾,水靈水靈的。雖然穿著打補丁的灰色衣服,但給人的感覺卻是一朵朵粉紅的荷花。白天,宣傳隊員們邊勞動邊記臺詞,時而引吭高歌,時而哼起小調(diào),給工地帶來歡聲笑語;晚上,或在宣傳隊住的工棚,或在自個兒搭建的戲臺上,拉胡吹笛,唱歌跳舞,井然有序地排練節(jié)目。

“春光明媚精神爽,晨光破曉出了莊。手揮銀鋤齊奮戰(zhàn),汗水撒滿塊塊田。”當年這首《白河四季歌》春之曲,深深地烙上了青春的記憶。筆者采訪時見到了從延慶區(qū)文化館退休的王平女士,其父親是延慶縣新華書店第一任經(jīng)理,也許是文化的熏陶,王平從小就喜歡寫寫唱唱。1970年王平初中畢業(yè),當年年底來到了白河工地,在白河工地干了3年,1974年她返回延慶,就讀于延慶師范學校。王平后來走上了工作崗位,而最初顯示出來的文藝天賦,來自于這一段經(jīng)歷。

“晨風吹、樹枝搖,天上星星眨眼瞧。東方欲曉彩霞飛,小鳥正在睡大覺。醒醒吧,小鳥,白河宣傳隊喊嗓子,小心把你嚇一跳。”文藝宣傳隊隊員們懷著滿腔熱情,緊貼生活,緊貼連隊,定期更換節(jié)目,內(nèi)容不斷充實。經(jīng)常是上午排演,晚上就給大家演出。當時十幾個宣傳隊員背著道具,拿著家伙,從前山走到后山,走幾十里山路,到工棚給大家慰問演出。后來工地有了大拖拉機,拖著宣傳隊員們到連隊演出,再后來工地有了130汽車,可以乘車定期到連隊巡回演出。工地最初有15個連隊,分別駐扎在15個山溝,隨著工程的進展,工地增加到30多個連隊,七八千人。在文化生活極其貧乏的年代,能看到“文藝輕騎兵”的演出,無疑是一頓豐盛的精神大餐。

1972年1月8日,對于19歲的劉麗娟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日子。白河工地的負責人許叢林從康莊公社領(lǐng)著劉麗娟等4個女孩子前往白河。她們在康莊公共汽車站乘車,再到延慶縣城轉(zhuǎn)車到百里以外的白河工地,當時劉麗娟興奮而快樂,終于脫離了寒苦的家門,到有飯吃,有歌唱的好玩地方。許總指揮看穿了她們的心思,給她們潑了一瓢涼水:“不要認為出來是享福哇,宣傳隊生活是很苦的哇!”這讓他們有了吃苦的心理準備,果不其然,其艱苦生活的程度遠遠超出了想象。吃的是窩窩頭,喝的是沒有油水的菜湯以及山溝的溪水。

青春是是美好的,但充滿艱苦的磨練。劉麗娟在天寒地凍沒有門的廠房里,卷蠟筒裝炸藥,身子凍僵了,手背凍紅腫,仍然堅持干活。為了排演好歌舞,劉麗娟趁大家中午休息的時間,跑到偏僻的地方,反復(fù)練習歌舞動作,沒日沒夜背誦自編自演的臺詞。扮相好、唱相好,一招一式,盡量到位。由于表現(xiàn)突出,曾擔任過宣傳隊副連長。1974年被選拔到延慶縣文藝宣傳隊。時光荏苒,幾十年一閃而過,年過花甲的劉麗娟回首白河歲月,恍然如昨,那是她美好人生的美的起點。

白河宣傳隊隊員王金霞后來做了延慶二中教師,如今雖已退休,可仍然念念不忘那段快樂而艱辛的日子:“有一次,我們到馬匹營,那是我第一次去巡演。那天大雪飄飄地下,可人們不走,所以我們就必須照常演出。他們底下的人就那么站著看,有的打著傘,有的就頂著雪,一直看到我們演完;貋頃r,我們坐車走在山路上,全體隊員情不自禁地在車上合唱《白河贊歌》,就那么大聲唱。已經(jīng)是晚上了,我記得那歌聲回蕩在白河水庫的山谷里,特別雄壯。那時候就是一種精神,好像是一場戰(zhàn)斗似的!打完這場戰(zhàn)斗,我們贏了,我們勝了!” 人們欣賞美,贊揚美,追求美。高爾基說:“只有美的人才能唱得好——我說的美的人,就是愛生活的人......那些不會生活的人就會睡覺,而喜歡生活的人就唱歌。”美的心靈像甘泉,像雨露,使周圍的一切都沐浴著美的光輝。1974年王金霞選拔到 北京師范學院,離開了白河工地。1978年慶祝白河前山通水時,她帶領(lǐng)中學生前來參加慶典,給學生們津津有味地講起修白河的故事。

文藝宣傳隊跋涉白河工地,踏遍南北干渠,演出了一場又一場的文藝節(jié)目?彀、歌劇、河北梆子、京韻大鼓、笛子獨奏、二胡清唱,常常贏得陣陣掌聲,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在那個特殊年代,宣傳隊員很單純,大家一心投入排練、演出,無怨無悔,以能參加宣傳隊為榮,能得到觀眾的掌聲為樂。不論是先進表彰大會,還是元旦、春節(jié)、國慶節(jié),宣傳隊員們刻苦排演,不辭勞苦,迎著風雨下連隊,為白河工地增添了歡樂的氣氛,鼓舞了大家的干勁。

文藝宣傳隊隊員演出后的合影。從左到右、第一排:胡春山,孫貴滿,張發(fā),丁立興,孫大興,李明華,盧玉德。第二排:王平,李桂芳,王金平,李小文,陳瑞梅,穆桂蘭,齊文鳳,衛(wèi)宏秀。第三排:丁得寬,田鳳蘭,趙秀娟,郭月榮,趙金英,沈金梅,耿云峰,任哲。第四排:張維信,楊書蘭,劉麗娟,王金霞,李月琴,辛書華、張振泉。 注:拍照時間1971年至1973年之間。

第三節(jié) 優(yōu)雅舉止

“鮮花曾告訴我,你怎樣走過,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個角落,甜蜜的夢啊!誰都不會錯過。終于迎來了今天這歡聚的時刻”。2019年2月25日上午,在文化館退休職工王平的召集下,筆者有幸參加了當年文藝宣傳隊員的小聚會。參與者有:丁立興、張振泉、劉麗娟、王金霞、陳瑞梅、田鳳蘭 、李月琴等人。當年的清純少女和英俊小伙已兩鬢斑白,不變的是芳華依舊。

草根歲月有真情,抬眼便是滿天星。夏天晚上睡覺,透過簡易的頂棚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月亮。寒冷的冬夜,從頂棚上飄下的雪花,打著眼睫毛,往鼻孔里鉆,睡覺要戴帽子、口罩。倒在柔和的稻草鋪的木板上,望著頭頂飄蕩的雪花,繼續(xù)做著香甜的夢……

吃著窩窩頭,喝著山泉水,憧憬著修好白河以后的美好歲月。“回想風雨歲月,最寶貴的是那種艱苦奮斗的精神,造就了后來的人生之路。生活簡單,心大如水。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論遇到多大困難,與當年的白河比,都不叫事!”大家繪聲繪色說往事,說身邊事,親切而共鳴。追憶起40余年前的緣分情意,一切似乎都變了,但音容笑貌不變,舉止言談不變,特別能吃苦的宣傳隊員不變!白河的經(jīng)歷,讓他們堅強無畏、樂觀通達。白河的磨練,讓他們?nèi)萑讨t讓、豁達大度。白河的人生,使他們對美好的生活量力而為,學會了感恩和知足,去追求美的生活,繼續(xù)創(chuàng)造美的未來。

當年的文藝宣傳隊隊員王平、盧玉德、張維信等人,如今仍在延慶區(qū)文化部門從事著曲藝工作,與當年白河不同之點是,他們教著下一代,用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文藝才能,去陶冶下一代人,做好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傳承人是非遺的代表,擔負著承上啟下的責任。人在藝在,人亡藝絕,如果哪一項民間文化沒了傳承人,這項民間文化就消失了。尤其是民間文化處于瀕危的狀況下,傳承人的意義就分外重要。

2019年延慶區(qū)電視臺“春節(jié)晚會”,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一個“京韻大鼓”的說板書的演唱者,他就是曾擔任過當年白河文藝宣傳隊隊長衛(wèi)宏秀。衛(wèi)宏秀的妻子杜玉琴,當年是白河保管員。吃過苦、受過累,但更多收獲的是喜悅。

衛(wèi)宏秀19歲來到白河工地,在白河堡水庫工作了48年,2012年辦理退休手續(xù),直到2018年11月才正式退了下來。衛(wèi)宏秀經(jīng)歷了6任白河負責人:郭春云、許叢林、耿文、劉廣明、劉興仕、王迎喜。衛(wèi)宏秀在文藝宣傳隊工作了七八年,見證了文藝宣傳隊成立與解散的整個過程。1971年6月1日正式成立“延慶縣白河引水工程業(yè)余文藝宣傳隊”, 到1979年11月31日宣布解散,文藝宣傳隊前后8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開始階段有40多人,中間階段有18個人,最后留下來5個人:衛(wèi)宏秀、張維信、孫大興、劉秀軍、金桂鳳。隨著白河堡水庫的完工,白河文藝宣傳隊完成了光榮的歷史使命。

文化的純美和高雅,可以刪除每一個人臉上的浮躁和冷漠。王平、衛(wèi)宏秀、盧玉德、張維信、李自星他們老當益壯,被譽為“文藝長青樹”。“白河”這代人,是勇于擔當?shù)囊淮,是激情澎湃的一代,是堅韌執(zhí)著的一代!白河的經(jīng)歷是他們一生中,最值得回憶和最值得珍藏的個人青春奮斗史。

2019年2月27日,在北京市延慶城區(qū)合影。從左到右、第一排:盧玉德、石中元、許叢林、陳瑞梅、王平。第二排:田風蘭、王金霞、許志濤、衛(wèi)宏秀、許志東、許志波。

第四節(jié) 平平淡淡

當年的白河工地人才輩出,有些人成為了某一方面的領(lǐng)軍人物。當年參與白河宣傳,寫寫畫畫的李自星先生,已從延慶區(qū)文化館退休。李自星先后加入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lián)學會等學會,擔任北京匠門書畫院副院長。在詩、書、畫等方面造詣頗深。

看盡繁華,才懂淡然;經(jīng)歷磨礪,才得從容。眼下,需要的是讓生命安恬,守心自暖,歲月靜好。李自星書法《自勉》詩:當知名利若云煙,澹泊躬勤心自安。處世作人應(yīng)走正,揆情度理勿持偏。春風雅量胸襟闊,霽月高懷眼界寬。儉約樸誠冰玉潔,寧輕富貴莫輕賢。

2019年2月,李自星先生在飯桌上給當年的“白河人”講了一個老鐵匠的故事,故事意味深長,權(quán)作此章的結(jié)尾吧——

古鎮(zhèn)的老街上有一鐵匠鋪,鋪里住著一位老鐵匠。由于沒人再需要訂制鐵器,他在鋪里改賣鐵鍋、斧頭和拴小狗的鏈子。人坐在門內(nèi),貨物擺在門外,不吆喝,不還價,晚上也不收攤。生意也沒有好壞之說,每天的收入夠他吃飯和喝茶。

當你經(jīng)過老鐵匠的門口,總會看到他在竹椅上樂呵呵地躺著,手里是一部收音機,身旁的小木桌上放著一把紫砂壺。一天,一位文物商人從老街上經(jīng)過,偶然看到老鐵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壺,仔細鑒賞之下,認定此乃清代一位名家親手所作。商人驚喜不已,欲以十萬元的價格買下它。老鐵匠先是一驚,后又拒絕了,因為這把壺是他爺爺留下的,他們祖孫三代打鐵時都喝這把壺里的水,他們的汗也都來自這把壺。

壺雖沒賣,但商人走后,老鐵匠有生以來第一次失眠了。這把壺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為是把普普通通的壺,現(xiàn)在竟有人要以十萬元的價錢買下它。

過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閉著眼睛把壺放在小桌上,現(xiàn)在只要聽到響聲,他就要坐起來看壺是否還安在,這讓他很不舒服。更難以容忍的是,當鎮(zhèn)上的知道他有一把昂貴的古董茶壺后,紛紛上門索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寶貝,有的甚至開始向他借錢,更有甚者悄悄潛入門來“尋寶”。老鐵匠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了。

當那位文物商人帶著20萬元現(xiàn)金,第二次登門的時候,老鐵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來眾多鄰居,拿起鐵錘,當著眾人的面把那把紫砂壺砸了個粉碎。

接下來,日子漸漸回復(fù)平靜,老鐵匠依舊在賣鐵鍋、斧頭和拴小狗的鏈子。每天躺在竹椅上,聽著收音機,用搪瓷杯喝著茶水。據(jù)說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活過了一百歲。

這個故事的看點,莫過于老鐵匠舉起鐵錘的那一砸,灑落一地的不只是一堆碎片,也不只是一疊鈔票,而是無盡的欲望、貪婪和癡迷。所謂知足者常樂,某些時候,能守住平靜,方能守住快樂。

老鐵匠經(jīng)歷了由平淡生活到痛苦糾緾,再到痛下決心之后的回歸平淡。“不為浮云遮望眼,平平淡淡度余生。”

當年的“白河人”聽完這個故事齊聲叫好。是的,當你看透一切后,你對一切也就淡定自若,從容自如了。錢財只不過是身外物,人能健康快樂的活著,這也算是一種大徹大悟吧。

白河工地有哪“八大員”?在白河施工最困難的時候,是誰施展了援助之手?請閱讀《白河之光》第五章白河互助……

注:石中元.著《白河之光》,載:喬雨主編《媯川文集》、北京出版社、2022年1月版。

責任編輯:麥穗兒

本站上發(fā)表的所有內(nèi)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不代表中國藝術(shù)品理財網(wǎng)的立場,也不代表中國藝術(shù)品理財網(wǎng)的價值判斷。
關(guān)于本站 | 網(wǎng)站幫助 | 廣告合作 | 下載聲明 | 友情連接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2018藝術(shù)品網(wǎng) 國際藝術(shù)文獻譯換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域名:www.artmmm.net www.tplustea.cn www.artmmm.com.cn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qū)琉璃廠東街仁和古玩城郵編:100050
電話:010-52830979 010-52830576 郵箱:artmmm@126.com NO.1@artmmm.com.cn QQ:859310482
信息產(chǎn)業(yè)部備案:京ICP備2021006152號

頁面執(zhí)行時間:15,750.00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