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之父李鐵夫無緣耀眼畫壇之謎
在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上,李鐵夫是最先到西方學習并造詣最深的“中國油畫第一人”,“中國油畫之父” 。當然,以其卓越繪畫成就、精湛技藝在中國畫壇上應該成為當之無愧的領袖式人物并耀眼至今。然而,事與愿違,李鐵夫及其藝術長期被遮蔽,被遺忘。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這位油畫之父人生命運的如此落差?書畫圈網(wǎng)小編在查閱大量史料后整理出如下文字,相信能夠還原事實真相。

李鐵夫
從少年才子到畫壇巨擘
李鐵夫1869年生于廣東江門市鶴山。8歲入鄉(xiāng)間私塾,16歲隨叔父到國外謀生與求學,成為第一個出國學習西方藝術的中國人。李鐵夫先到了美國舊金山,后轉(zhuǎn)入英屬加拿大,工余堅持自習繪畫。1887至1891年,分別在英屬加拿大阿靈頓美術學院、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習,1912年入美國紐約藝術大學,任副教授兼學生同盟主席,與約翰·薩金特一起進行油畫與水彩畫研究,并學習雕塑。李鐵夫到紐約后,油畫技術已相當成熟,1914年,獲得銅像雕塑一等獎,并在春季沙龍等大展上屢獲大獎。1915年,李鐵夫在紐約舉辦首次個人畫展,開始在國際畫壇上聲譽鵲起,備受推祟。1916年,李鐵夫被國際畫理學會吸收為會員,成為亞洲人進入這個最高藝術研究機構(gòu)的第一人,同時還加入當時很有影響的紐約藝術學生聯(lián)盟,后入美國美術研究院長達10年,成為國際畫壇著名人物。
李鐵夫是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上一位大師級人物。他當仁不讓地享有多個“第一”:第一位留學西方的藝術家;第一位真正掌握了西方油畫技藝的中國藝術家;第一位可與西方大師比美的中國藝術家;加入國際畫理學會亞洲第一人;東亞畫壇第一巨擘;第一位投身民主革命的藝術家……
作為中國第一個接觸油畫的中國人,李鐵夫長期系統(tǒng)地攻研了西方油畫藝術,而且他的寫實主義風格深得歐洲傳統(tǒng)藝術的精髓,領悟了西方油畫的精神內(nèi)質(zhì),達到了高深造詣。無論是李鐵夫油畫語言的精純度、技法掌握,還是在西方所取得的藝術成就與聲望,都是他同時期乃至后來的西方繪畫追習者們遠遠難以企及的。李鐵夫以雄厚的實力進入英美主流藝術圈,并且與當時的歐美大畫家并駕齊驅(qū),是中國美術史上達到高深造詣而與西方藝術接軌的里程碑式人物,中國油畫之父。
令人扼腕無語的輝煌與辛酸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李鐵夫前往歐美攻研西方藝術,之后陸續(xù)到出國學習西方藝術的有:李超士、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馮鋼佰等等。在西方,李鐵夫一生醉心于藝術,掌握了西方現(xiàn)實主義的精湛技藝,藝術造詣得到了當時許多名家的贊賞:孫中山在海外報紙上稱譽他“東亞畫壇第一巨擘”;約翰·薩金特稱他的油畫“設色在美國找不到第二人”;威廉·切斯認為他是一位“擅長西方油畫的東方藝術家”。李鐵夫在多項大展中入選作品二十一幅,有十一幅獲獎,其中三次奪得一等獎,多次獲得二、三等獎。
李鐵夫長期系統(tǒng)地攻研了西方油畫藝術,而且他的寫實主義風格深得歐洲傳統(tǒng)藝術的精髓,領悟了西方油畫的精神內(nèi)質(zhì),達到了高深造詣。無論是李鐵夫油畫語言的精純度、技法掌握,還是在西方所取得的藝術成就與聲望,都是中國西方繪畫追習者們遠遠難以企及的。李鐵夫以雄厚的實力進入歐美主流藝術圈,并且與當時的歐美大畫家并駕齊驅(qū),是中國油畫史上達到高深造詣而與西方藝術接軌的里程碑式人物,是當之不愧的“中國油畫之父”。
然而,遺憾的是,這樣一位藝術大師,卻未能得到重視,長期被有意或無意地遺忘與遮蔽,甚至在一些重要的美術史書上,對他的研究和評價很不相稱,他的名字及成就只是在很小的范圍里傳播,鮮為人知。李鐵夫的聲名與影響力遠遠不及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人。
臺灣藝術評論家呂理尚,在《被遺忘的畫家——李鐵夫》一文中慨嘆道:“著實令人驚訝于世紀初的中國洋畫界具有如此突出的繪畫奇才,他探討西方藝術所循的途徑,與稍晚的徐悲鴻、林風眠和劉海粟等截然不同。在他筆下掌握到的西畫的精神與內(nèi)質(zhì),都是其他三人所沒有觸及的”。 然而,這位油畫之父的輝煌藝術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甚至今天的人們很少知道他的名字。
什么原因讓一代大師成了邊緣人
李鐵夫的人生命運充滿落差與傳奇,他的天資、秉性屬非常人之列,他的奇特怪異,不僅成就了他的藝術,一定程度上也使他的人生際遇充滿戲劇性與傳奇色彩。而他的特立獨行,其實無非是率真爽直,愛憎分明,氣質(zhì)高標,有節(jié)操風骨與獨力人格;無非是一個真實的性情中人。李鐵夫的輝煌與辛酸,既魅力奪人又令人扼腕無語。
李鐵夫繪畫顯赫于國際、與歐美大畫家并駕齊驅(qū),又遮蔽于祖國、鮮為人知,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才開始陸續(xù)有譚雪生、遲軻、秦牧、呂理尚等有識之士關注和研究李鐵夫及其藝術。是什么原因使李鐵夫長期被遮蔽并得不到應有的地位?
書畫圈網(wǎng)小編網(wǎng)上檢索發(fā)現(xiàn),人們對李鐵夫長期被遮蔽的成因作了很多探源,歸納起來有這么幾種因素:
第一:上世紀30年代,李鐵夫歸國后滿腔熱血,準備建立一所“東亞美術學院”,并且還有兩項主題性大型創(chuàng)作計劃。因時局動蕩都未能實現(xiàn),再加上他對國民政府的失望,憤而蟄居香港。香港鐘聲慈善社1935年1月18日為李鐵夫舉辦的畫展,從香港轟動到內(nèi)地,港督、徐悲鴻都專程前往,徐悲鴻稱譽他的油畫屬“國內(nèi)之首”,李鐵夫當面指出徐悲鴻油畫的不足。徐走時留下錢托人給李鐵夫。但李鐵夫的狀況依然如故,一代大師李鐵夫成了邊緣人。
第二:直到1950年8月,李鐵夫81歲才終于被接回了廣州,任華南文聯(lián)副主席和華南文藝學院名譽教授、油畫系主任。而此時的李鐵夫已暮年老邁,沒過兩年就與世長辭,對美術教育影響甚微。盡管如此,李鐵夫在廣州的二三年里,老當益壯,傾盡心力。但是,三十年后才開始出版李鐵夫的畫集,以及零星的文字推介、傳播與研究。
第三: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藝術家,在歷次的政權(quán)更迭中都處于美術界顯要的地位,并且與眾多政要、名人、門徒保持密切關系,其學術主張得以被推行、繁衍,名譽得以被推崇、傳播。相比之下,李鐵夫是個“缺席”者,一個沒有地位與人脈情感的落魄畫家。況且徐悲鴻等人已既得名位,沒有人再愿意陷于錯綜復雜去論高低、惹爭議。
李鐵夫雖品格高,技藝精,但天時、地利、人和均不占,他似乎注定只適合鮮活于史冊的人物,是個終歸無法被遺忘,無法被遮蔽,永遠光耀的星座。歷史的客觀,真面目的還原,從來都需要一定時間的厘清、撥正。人生的種種錯位,種種不尋常的際遇,輝煌與寂寞,顯赫與蒼涼的落差,似乎令人唏噓嘆喟。然而,藝術家的生命在于其藝術,藝術的長存才是生命意義的真正體現(xiàn)。杰出本身便意味著閃耀。
責任編輯:麥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