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白河之光” 舉“奮斗之旗”(隨筆三則)

2019年3月,《白河之光》一書作者石中元在白河實地考察。
隨筆一、眾志成城斗洪水
也許,你不陌生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也許,你陌生的是佛爺頂(俗稱佛爺嶺)下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此,講述《白河之光》第二章“眾志成城斗洪水”的故事。事情還要從1974年7月的一場暴雨說起。
連續(xù)幾天、陰雨連綿。1974年7月25日上午8時,白河堡地區(qū)突降暴雨,瓢潑大雨、下個不停。到了中午,天剛放晴,突然山洪暴發(fā)。波濤洶涌、濁浪翻滾。沖毀了白河上游的攔河壩。洪水直向馬家店一帶的四連(井莊公社民兵連)、倉庫連、修配連、炸藥廠連、一連(香營公社民兵連)、十五連(西撥子公社民兵連)……一字排開的駐地奔騰而來,工棚沖垮,廠房倒塌。橫沖直闖的大水,裹挾著山石、木頭、衣物順流而下。倉庫連、修配連、炸藥廠連的院內水深達1米5深,情況萬分危急!全體人員,緊張起來!
四連的工棚最先進水,他們在張順宗、李金囤、張文元、閻明元的帶領下,首先搶救食堂的公共物資,眼睜睜地看著工棚個人的衣物、用具被水沖走。炸藥廠連的人員,首先想到的是火藥、雷管,他們將全部物資安全轉移。孫大興等幾個人從滾滾的洪水中,搶出了拉水車以及做炸藥的工具,他們險些被洪水沖走。
修配連張振起、徐殿明等5位同志,看到倉庫連的木板沖了下來,勇敢機智的跳入水中、手拉手,把住電線桿,擋住漂浮的木頭,一根一根地撈取,拖到山腳下。王長振的腳扎破了,顧不上包扎,他說:“能撈一把是一把,讓國家的財產少受點損失。”電焊工馬志廣、于慶龍、趙占榮等人冒著齊腰深的水,搶救出了全部的電焊機。
六連全體民兵,在連長喬元山、副連長張慶海的帶領下,直奔倉庫。大家在水中推的推,拉的拉,拽的拽,硬是把吊車、攪拌機等施工機械安全地轉移到高地。然后再到工棚搶救個人的物品。左計所、泰長紀等人為了給大家撈衣物,打著手電筒在水中浸泡到深夜。
洪峰在咆哮,群山在顫抖。洪水沖倒了高壓線桿子。當時加強營永寧連的閻成旺等60名弟兄在井下勞動,正準備換班出井。有幾個人乘著出碴罐,從120米深的井下緩慢地上升,這個時候,突然斷電了!他們懸在豎井的中間,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在漆黑的豎井中呆了4個多小時。在井上的人們,想盡了種種辦法,終于將他們從井下面吊了上來。
洪水到來的當天夜里,修配連沒有住處了。他們在四面沒有墻的涼臺上,緊緊靠在一起,抱團取暖,度過了一個不眠的夜晚。一連指導員徐步山、副指導員耿尚信得知情況后,天剛剛亮,便帶領炊事班將熱菜熱飯送到修配連,讓修配連的兄弟姐妹們吃上了飯。一連主動到抗擊洪水中去,程庭相、尤來書、王金蘋等人掉到急流中時,會游泳的耿尚信、吳紅太沖上前去,將他們從洪水中撈起,避免了重大的人身事故。
雨停了,太陽出來了,水流緩下來了。這時,高音大喇叭唱起了《國際歌》白河工地指揮部負責人許叢林鏗鏘有力的聲音回響在十里山谷:“同志們,和我一起唱《國際歌》:
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
一人唱眾人合,山高水長膽氣豪!大家就著佛爺頂的松濤,咽著白河的水音,吼叫起來了!他們的嚎叫,河水嗚咽、群山動容!這些穿著破衣爛衫、黑脖子、光膀子的草民;這些扛著鐵鍬、攥著鎬頭,一身灰土、蓬首垢面的民工 ,一種悲壯感油然而生!靠山山倒,靠水水跑,只有靠自己的一雙勤勞的手,才能自己救自己!不管身處何種境況,脊梁骨要撐得起,腰桿要挺得起,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成功!
稍作停頓,許叢林總指揮接著又說:“下面我布置災后的物資清理、修復工棚、整治道路、攔河筑壩的工作,一連的工作是……二連的工作是……”
火辣辣的太陽當空照,一個個汗流滿面,仍然不停手中的活路。只見十五連副連長劉振忠擼起袖子,搬起大石頭,走向往攔河壩。五連連長馬德、副指導員趙平扛著一百多斤的沙袋子往工地上走去,女民兵不示弱,劉進芬、胡秋苓兩個人抬著兩百多斤的沙袋子緊跟其后。一連袁大海、王懷富幾個小伙子,撿最大的石頭,裝最滿的筐,挑著擔子,即使汗流浹背,也顧不得歇息,肩膀壓腫了,仍然堅持干。
鋼釬點石,鐵錘飛舞。十里長的山溝里,到處是勞動的人群,他們推的推,抬的抬、鏟的鏟、搬的搬、扛的扛。鐵锨、鎬頭的撞擊聲、人們的口號聲和著滔滔翻滾的白河水,奏響了一曲中國式的國際歌。
注:本文摘編自石中元著《白河之光》第二章白河怒吼。
隨筆二、“拍婆子”在白河旁……
只因有愛,人們在辛苦漫長的道路上樂觀地走下去,將艱難旅程化作幸福歲月。愛可以簡簡單單,但不能隨隨便便。“白河民工真叫棒,吃窩頭、睡涼炕,白天下井眼,黑天找對象”,“白河工人黑脖子,膈肢窩里挾著飯盒子,白天鉆洞子,晚上拍婆子”,流行在工地上的民謠,映襯出白河人對美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白河工地夏天的夜晚,一個年輕漂亮的女鉆工,超額完成了任務。晚上,有了自己的休息時間,這個女鉆工與她的心上人約定見面。水渠兩邊高大的白揚,樹影婆娑,似乎為她的約會發(fā)出了歡快地響聲。不遠處,修配連的電焊弧光閃閃爍爍,與天上的星星月亮交相輝映。
女鉆工靠著水渠上拱型小橋,四處張望,她用歌聲召喚著心上的人:“白河水喲,長又長,白河兩岸好風光。千里河水浪滔滔,萬畝良田稻花香。白河民工齊奮戰(zhàn),要讓山河換新裝……”“轟——轟——”傳來的開山炮聲,給她的歌聲配上了獨特的樂曲。
外號叫“鐵班長”的男子漢,聽到了那柔美親切的歌聲,不由得加快了腳步。“是誰呀,在這兒唱?”他明知故問。“我不認識你喲,你走開!”她笑著將他拉在身邊。他倆挨著坐在了水渠邊上,親熱地握著對方的手,訴說著思念之情……
他倆的相識,是在兩年前修建補水渠認識的。那是1978年的初春夜晚,北風呼嘯、春寒料峭,天氣很冷。大家揮鎬刨土,打夯開渠。女鉆工有幸參加了鐵班長他們的夜班匯戰(zhàn),F場的奮戰(zhàn)令人振奮而激動。
你聽吧!夯聲、錘聲、鐵锨聲,飄向夜空;人聲、車聲、馬達聲,此起彼伏。寒冷退縮了,北風不再吼叫了。建設工地上,夯歌陣陣,震蕩山谷——
官廳與白河,千年禍害多。生產受威脅,生活苦難多……哎嘿呦呀!
如今修水庫,高壩攔長河;纳阶児麍@,旱地變良田……哎嘿呦呀!
咱們眾民工,國家主人翁。敢想又敢干,人人爭英雄……哎嘿呦呀!
隨著號子的節(jié)拍,漢子們彎腰、曲腿,又將夯抬至一定高度,重重砸下去,以此協調動作,緩解疲勞。打夯歌,聲調高亢,節(jié)奏性強,一唱眾和,邊打邊唱。熱烈有力的夯歌,吸引了附近村民駐足觀看。
女鉆工她們一伙姑娘,在一起揮鍬撮土。然而,最引她注目的是旁邊干活的一個身強力壯的小伙子。他頭戴大耳朵絨帽,腳登一雙長筒雨靴。他搬起一百斤一袋的水泥,竟如手提棉團一般,穩(wěn)絲絲的幾步小跑放到攪拌機的鐵板上。只聽“嘶”一聲,拆開封口,倒提紙袋,“忽”一聲,干凈利落地倒了出來。姑娘們舞動鐵鍬,推沙摻水,拌好的水泥迅速地裝在雙輪小推車上,一溜煙地推走了。
小伙子來往穿梭,一刻不停地搬起一袋又一袋的水泥。女鉆工好奇地問旁邊的人,他叫什么名字?熟悉的人回答:他是我們的“鐵班長!”
工地休息時,她唱的“白河水喲,長又長”,讓他倆第一次相識。俗話說,情人眼里出西施。在鐵班長的眼里,女鉆工就是從瑤臺上來的仙女!
鐵班長好幾次悄悄上山,看女鉆工手握風槍的神姿。女鉆工相好鐵班長,終于有了今夜的約會……
她動情地說:“你看,白河的夜晚多美啊?粗@一切,你就不由得要放聲歌唱!你說,白河完工了,咱們的生活大變樣了,該干什么啦?”
鐵班長用火辣辣的眼光,咬著她的耳朵,調皮地說:“日夜渴望,我的新娘入洞房”。
“憨小子,真叫渾!”她笑著伸手打了他一拳。她拉著他的手,站起來說:“時候不早了,咱們該回各自的工棚了”。他倆手牽著手,慢慢地往回走,輕輕哼著“白河水喲,長又長”……
注:本文摘編自石中元著作《白河之光》第六章白河生活。
隨筆三:我心中的"白河人"一一讀《白河之光》有感
作者:翟云
引語:鋼釬、推車、飯盒、晚笛,奏鳴過傳世交響曲。激情澎湃白河工地,造就出延慶紅旗渠。當年,北京市延慶縣廣播站翟云、辛來生隔三差五到白河工地采訪。翟云是延慶區(qū)有名的老新聞記者,其新聞作品多次獲獎。現將他的《白河之光》讀后感編錄如下——
每逢從白河水庫環(huán)行而過,看到碧綠的庫水,聳立的大壩,還有川流不息的白河水順流而下,我都要為修建這座水庫的"白河人"贊嘆不己。劉寄忱先生也這樣贊譽到:"白河碧水出高峽,五彩一池濟四家。穿山越嶺行大義,清洌甘泉潤京華"。正是因為當年的"白河人",憑著一種"白河精神",經過14年的艱苦奮斗,把這里建成了灌溉延慶川區(qū)上萬畝旱田的"聚水盆",變成了如今百里畫廊的一顆明珠一一“燕山天池”,變成了向密云水庫輸水進而為首都供水的“大閘門”.....所有這些凝集著"白河人″的辛勤和汗水,融匯著"白河人″的智慧和精神,體現著"白河人"的理想追求和生命價值。還好,不久前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石中元先生撰寫長篇報告文學《白河之光》,又把我?guī)Щ氐搅四莻難忘的艱苦歲月和火紅年代,一個個鮮活的″白河人"頓時映現在眼前。
在《白河之光》中,一批批"白河人″帶著理想,肩扛重擔,義無反顧意氣風發(fā)地來到白河工地。他們沒有優(yōu)厚的待遇,沒有舒適的條件,白手起家,艱苦創(chuàng)業(yè),在一張張白紙上用勤勞的雙手畫出了一幅幅最美的圖畫。書中,上百個生龍活虎的白河人構成了當年"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群芳譜。“白河先鋒一連標兵夏造常除完成本身每天的定額基礎開控和混凝土澆鑄任務外,主動幫助他人,保證全排任務的完成;民兵郭永貴負責爬坡和掛鉤,幾天來,從早晨5點一直干到夜間10點,為了不耽誤時間,他讓人把干糧帶到工地吃。”
書中有這樣一段描寫:“二十四連連長李華說,開工時正值三九天,不管溫度在零下十幾度,干得汗流浹背。趕上下雪天,在山上挖眼埋炸藥的時候趴在地上,汗水混著身下的雪水,身上的棉衣很快就濕透了。山風一吹,透心涼!沒有一個人說′累’,沒有一個人說′不’。”正是這些來自延慶鄉(xiāng)村的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河人″,不怕苦,不怕累,腳踏實地苦干實干,為早日建成白河引水工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始終如一奮戰(zhàn)在第一線。
在白河隧洞施工中,"父子來白河,夫妻到工地,兄弟姐妹齊心協力,風雨無阻,晝夜鏖戰(zhàn),7000米輸水涵洞勝利貫通,進水塔高高聳立,溢洪道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在輸水隧洞施工中,先后有6位"白河人″為此獻出了年輕而又寶貴的生命。″辛金庚,這個年僅20歲的農家子弟(沈家營鄉(xiāng)北老君堂村人),在深達124米的6號井下,連續(xù)施工三年。當年白河工地招工時,他只有15歲,被勸了回去。到了第二年,他又主動來到工地,領導被他的這份執(zhí)著感動了,破例把他留了下來。聰明肯干的辛金庚,隨后成為技術骨干,來到施工任務艱巨的6號井。1975年8月14日下午4點55分,6號井下發(fā)生大面積塌方,大小石塊裹挾著泥土紛紛落下。剛剛過完19歲生日的辛金庚沒有幸免。當工友們扒開覆蓋在他身上的石頭時,遍體鱗傷的辛金庚己停止了呼吸。他用生命實踐了生前的誓言:劈山鑿洞為人民,要把青春獻白河"
書中記載了這樣的一家人,"19歲的小伙子謝志成(城關鄉(xiāng)西屯村人),在他犧牲后沒幾天,他的老父親含悲忍痛,又把二兒子送到白河工地,表示為了引來白河水,讓子子孫孫不在受旱天的折磨,大兒子犧牲了,值得!我還有二小子,現在送來了,讓他接哥哥的班,完成他哥哥沒完成的工作。″
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延慶人不屈不撓、前仆后繼的奮進精神,這是延慶人顧全大局,不怕犧牲,甘于奉獻的主人翁精神,這種精神一直鼓舞和激勵著延慶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yè)建設中不斷前進。
在白河隧道的十余年施工中,還有西二道河鄉(xiāng)的張進元、井莊鄉(xiāng)的楊振友、沈家營鄉(xiāng)的陳留忠、舊縣鄉(xiāng)的祁永德都把青春和生命奉獻給了白河工程的隧道工程。"在白河英靈錄上,除了記有在白河隧道工程中犧牲的6位英靈外,還有北京水利勘測設計院23歲的李建生;城關鄉(xiāng)東五里營村19歲姑娘段雙鳳和孟莊村21歲的劉培志;永寧鄉(xiāng)利民街21歲的許志懷、東灰?guī)X村24歲的王銀和30歲的王月、阜民街23歲的李占魁、吳坊營村19歲的女青年吳新華;沈家營鄉(xiāng)八里店村21歲的陳留忠;四海鄉(xiāng)24歲姑娘王玉華;西撥子鄉(xiāng)21歲的李志剛;康莊鄉(xiāng)榆林堡村19歲姑娘徐金榮和苗家堡打18歲姑娘胡金榮等13位白河英靈。這些"白河人"一一延慶人為了熱戀的家鄉(xiāng),為了造福子孫后代的引水工程,先后獻出了寶貴而又年輕的生命,他們是白河人的驕傲和榮光,更是延慶人的驕傲和榮光,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她們),把他們(她們)對家鄉(xiāng)的熱戀、對青春的向往、對白河精神的崇尚不斷發(fā)揚光大。
我還被那些民工戰(zhàn)天斗地舍已忘生的場面所感染,也為那個火紅年代而動情。"狂風飛卷黃沙,劈頭蓋臉落下。刺骨寒風凍手腳,鋼釬鐵銑結冰渣。冷嗎一一不怕!車載千斤上下,膠輪壓沒胎花,一氣拉走四十趟,滴滴汗水濕衣褂,累嗎一一不怕!不怕!不怕!不怕!奮戰(zhàn)甘把汗灑。移山大軍鏖戰(zhàn)急,治水英雄爭高下?v有千難與萬險,一片舟心為四化。"當年民工劉民生激情作出的火線詩歌″一一不怕",不正是當年延慶人民千人戰(zhàn)白河的真實寫照嗎!不正是一個個白河戰(zhàn)士在白河戰(zhàn)場上沖鋒陷陣的情景嗎!
馬玉昌回首當年戰(zhàn)白河的歷程時,激情地寫到:"轉戰(zhàn)白河十四載,如今憶起似昨天。劈山鑿洞經時日,筑壩攔洪度暑寒。奉獻青春無愧色,修成水庫綻歡顏。京郊盛景天池現,創(chuàng)業(yè)精神世代傳″。
責任編輯:麥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