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于象外 神境天成 ——張暉作品解讀

張暉作品:勁風43x70cm
一、關(guān)于“象”
“象”作為中國哲學(xué)的一個范疇最早源于《易經(jīng)》,《易經(jīng)·系辭傳》用“象”這個范疇來概括整部《易經(jīng)》,從而把“象”這個范疇提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系辭傳》說:“《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說:“《易》卦者,寫萬物之形象,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謂卦為萬物象者,法像萬物,猶若乾卦之象法像于天也”。《周易·系辭上》云:“圣人立象以盡意,設(shè)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断缔o傳》還提出了“圣人立象以盡意”的思想。
對于“象”的認識首推老子與莊子!独献印吩唬“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莊子將老子的“滌除玄鑒”命題發(fā)展成為“心齋”、“坐忘”。莊子較早地對“心”與“象”的關(guān)系作了探討,《莊子·外物》曰:“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最早將“心”與“象”作為藝術(shù)美學(xué)引入繪畫領(lǐng)域的是魏晉時代的王弼,他把《莊子》“得意而忘言”的論點作了進一步的發(fā)揮。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說:“夫象者,出意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循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循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則所存乃非真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則所存乃非真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
王弼的意思是說,“意”要靠“象”來顯示(“意以象盡”),“象”要靠“言”來說明(“象以言著”)。但是,“言”和“象”本身不是目的。“言”只是為了說明“象”,“象”只是為了顯示“意”。因此,為了得到“象”,就必須否定“言”;為了得到“意”,就必須否定“象”。如果“言”不否定自己,那就不是真正的“言”;如果“象”不否定自己,那就不是真正的“象”。作畫要盡情,必須忘掉“畫”本身。
南朝畫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說:“圣人含道應(yīng)物,賢者澄懷味象”。這就是說,“圣人”把握了“道”,才能面對客觀世界,處理具體的事務(wù)。“賢者”因具有澄明的胸懷,所以才能從觀照自然山水物象中得到審美體驗,心情最終獲得愉悅,“澄懷”是實現(xiàn)審美觀照的必要條件,“澄懷”才能“味象”。
南北朝繪畫批評家姚最在《續(xù)畫品》中說:“立萬象于胸懷,傳千祀于毫翰”。“立萬象于胸懷”則轉(zhuǎn)向主觀與主體精神世界,強調(diào)審美創(chuàng)造意象的形成與營建。
唐代王昌齡在《詩格》中說:“詩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力,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尋味前言,吟諷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
晚唐詩僧皎然在《詩儀》說:“夫境象非一,虛實難明”。其中有兩個意思:其一,“境”與“象”的概念不同,“象”是實的,“境”是虛的;其二,二者雖有區(qū)別,但是如果融合在一起,則很難分清。唐代文學(xué)家劉禹錫在《董氏武陵集記》中說:“境生于象外”。晚唐詩人司空圖喜歡以“味”論詩。他認為詩應(yīng)有“味外之味”。所謂“味外之味”便是“韻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就是具體的藝術(shù)形象所引發(fā)出的聯(lián)想、想象以及美感的無限性!抖脑娖贰氛擄L格也貫穿著這種藝術(shù)趣味。如“雄渾”中的“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即是明證。唐代書法家張懷瓘說:“探于萬象,取其元精(《六體書論》)。”也涉及到“象”與“心”的關(guān)系。
五代畫家荊浩在《筆法記》中也對“物”與“象”的關(guān)系進行了論述,他說:“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zhì)俱盛……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思者,刪拔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chuàng)真。”其中“真”與“氣”、“景”與“思”其實就是“象”與“心”的變體。
北宋詩人吳奎在《游云門寺留題靈運上人房》:“象外有真物,惝怳難為求。”所謂真物,就是超越“象”的惝怳之境。

張暉作品:春來早 70x48cm
二、關(guān)于“境”
“境”作為美學(xué)范疇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詩論家王昌齡的《詩格》。他在《詩格》中還將“境”分為三類:“物境”、“情境”和“意境”。他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極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撊徽浦校缓笥盟,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景。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可見,在這三種境界中,“物境”指自然山水的境界,“情境”是指人生經(jīng)歷的境界,“意境”是指內(nèi)心意識的境界。
晚唐詩僧皎然也講“境”,如《取境》一節(jié),說:“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始見奇句。成篇之后,觀其氣貌,有似等閑,不思而得,此高手也。”《詩式》中《辨體有一十九字》一節(jié)也講“取境”:“夫詩人之思初發(fā),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取境偏逸,則一首舉體便逸。”皎然還把“境”與“情”聯(lián)系起來。他說:“緣境不盡曰情”、“詩情緣境發(fā)”。對于“境”作了明確界定的是劉禹錫,他在《董氏武陵集記》中說:“境生于象外”。
較早地在繪畫領(lǐng)域探求“境”的是北宋的郭熙,他在《林泉高致》中說:“境界已熟,心手已應(yīng),方始縱橫中度,左右逢源。”至此,“境界”作為一個美學(xué)范疇才被正式引入繪畫領(lǐng)域。
明代笪重光在《畫荃》比較全面地論述了“意境”理論。他說:“善師者善畫工,不善師者?V素。拘法者守家數(shù),不拘法者變門庭……皆其澄清味象,各成一家,會境通神,合于天造。”。“布局觀乎縑楮,命意寓于規(guī)程……有結(jié)有散,應(yīng)知境辟神開。”“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與茲編可會通焉。”笪重光的最大貢獻是對“意境”作了美學(xué)分類。他將“意境”分為“實境”、“真境”、“妙境”、“神境”等,下面就分而述之:
1、實境:“山下宛似經(jīng)過,即為實境;林間如可不如,始足怡情。”由此可知,實境是指描繪逼真的境界,讓人可游可居,心曠神怡。
2、真境:“真境現(xiàn)時,豈關(guān)多筆;眼光收處,不在全圖。”“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真境即是化多為少,簡練概括,。
3、妙境:“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在此,妙境就是指“空白之美”、“虛空之美”。
4、神境:“真境逼而神境現(xiàn)。”此謂“會境通神,合于天造。”
清代的惲壽平在《南田論畫》中也多次涉及“境界”:“偶論畫雪……拔拂層曲,循境涉趣,巖氣浮于幾席,勁飚發(fā)于毫末。”“方壺潑墨,全部求似,自謂獨參造化之權(quán),使真宰欲泣也。宇宙之內(nèi),豈可無此種境界。”“意貴乎遠,不靜不遠也;境貴乎深,不曲不深也。”“如此荒寒之境,不見筆墨,令人可死。”“寂寞無可奈何之境,最宜人想,亟宜著筆。”
清代布顏圖在《畫學(xué)心法問答》中也有多處提及“境界”:“山水不出筆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古人云:‘境能奪人。’又云:‘筆能奪境。’終不如筆境兼奪為上。蓋筆既精工,墨既煥彩,而境界無情,可以暢觀者之懷?境界入情而筆墨庸弱,何以供高雅之賞鑒?吾故謂筆墨情景,缺一不可,何分先后?”“以上情景,能令觀者目注神馳,為畫轉(zhuǎn)移者,蓋因情景入妙,筆境兼奪,有感而通也。夫境界曲折,匠心可能,筆墨可取;然情景入妙,必俟天機所到,方能取之。但天機由中而出,非外來者,須待心懷怡悅,神氣沖融,如實盤礴,方能取之……天機若到,筆墨空靈,筆外有筆,墨外有墨,隨意采取,無不入妙,此所謂天成也。”

張暉作品:君子依依 71x50cm
三、張暉的畫
張暉教授曾師從著名水墨人物畫家許勇先生畫人物畫。由于工作需要,他從人物畫創(chuàng)作轉(zhuǎn)至大寫意花鳥畫,逐漸發(fā)展出自成一家的繪畫境界。張暉先生的寫意花鳥作品格調(diào)高雅、技法純熟、秉承傳統(tǒng)又不乏創(chuàng)新的。他筆下的作品在“得于象外”中求其靈性與氣韻,張暉的,寫意花鳥作品,由于不局限于“物象”自身的限制,所以形成了“無意于佳乃佳”的自然天趣,這也暗合了唐代張彥遠的“五等說”理論。他將繪畫依高而下分為“自然、神、妙、精、謹細”五等,并首推自然一等,“自然者,為上品之上”,體現(xiàn)了莊學(xué)精神。張暉師古又不泥古,進入一種化境之態(tài)。
張暉老師在寫意花鳥畫創(chuàng)作題材十分廣泛,四君子畫、動物畫作品都有。他筆下的竹深受石濤的影響,筆致時而勁利、粗獷、略帶隨意,時而清爽、聚散、濃淡,依勢而度,皆用心經(jīng)營,竹的整體“風動感”“筋骨感”呼之欲出,頗具動態(tài)與神韻;張暉偏愛畫蘭,他筆下之蘭“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在動物畫中,張老師的猴最令觀者喜歡,猴的軀體和尾部兼具靈動、力量與骨感,他將人物畫的某些造型方法移植到動物畫之中,使猴的眼神專注、靈動,讓人回味無窮。
張暉老師的寫意花鳥遠承徐渭,近學(xué)八大,自抒己意。“氣韻生動”為六法之首,要想達到這個境界必須“取之象外”。象外就是畫面中的虛空之境。正如清代笪重光在《畫筌》中有:“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xiàn);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張暉老師的畫作既有徐渭的淋漓恣肆、豪放瀟灑,也有石濤的無法而法,還能看到八大山人的奇崛構(gòu)圖、氤氳神境,他擅作蘭、竹,以書法筆意為之,從以書入畫的對應(yīng)上來看,他畫蘭、竹葉用草書法,竹竿有篆書筆意,以表骨力遒勁;畫猴是以篆、隸筆法,強調(diào)其筋骨,尾巴則純用篆法,方圓兼施,筆法靈動,氣韻迥出,真正達到了“得于象外,神境天成。”

張暉作品:三君圖 46x69cm
張暉簡介

張暉
張暉,1986年畢業(yè)于魯迅美術(shù)學(xué)院中國畫系,同年攻讀魯美碩士研究生,1989年獲文學(xué)碩士學(xué)位,并留校任教。專攻大寫意花鳥畫,擅畫蘭、竹、猴、豬、鴨等,F(xiàn)為魯迅美術(shù)學(xué)院中國畫學(xué)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dǎo)師、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沈陽文史館研究員。
多次參加國家級、省級美展并獲獎,連環(huán)畫《駝峰上的愛》獲七屆全國美展銀獎;數(shù)百幅作品及多篇學(xué)術(shù)文章發(fā)表于國家級專業(yè)書刊;《張暉作品集》、《中國近現(xiàn)代名家作品集·張暉》、《中國近現(xiàn)代名家精品叢書·張暉花鳥畫作品精選》等八部個人畫集及多部主編、參編教材先后出版;在法國巴黎、煙臺畫院、遼寧博物館、北京榮寶齋大廈、俄羅斯托姆斯克、日本東京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和多次在全國范圍內(nèi)招生舉辦張暉寫意花鳥畫高研班;數(shù)十幅作品被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中外美術(shù)學(xué)院和美術(shù)館等文博機構(gòu)收藏。
作者: 黃丹麾(博士、中國美術(shù)館館刊編輯、中國人民大學(xué)客座研究員)
責任編輯:麥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