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潑墨成丹青 吳佳君談書法之美

吳佳君
漢字,本來是代替結(jié)繩紀事的工具,并不供觀賞,也無所謂法和美,殷之甲骨,周之大篆,皆以短直線條和隨其事會意而構(gòu)成;秦之小篆,漢之隸,是由繁就簡的紀事品。如果說有法,那就是字的組織結(jié)構(gòu)的法,全無如今之法,更無如今之美。

煮水沏茶 45*45cm 吳佳君作
原本的漢字書寫與當初的古人類穿衣遮體一樣不賦予美學意義,所以書寫不需要考慮市場價值,在那樣遙遠的純真年代,是今天書法人所無法想像的。我所體會的書法形式是窮其一身所求要表達的終極元素罷了。

吃虧 68*68cm
盡可以近距離的效仿古法書體的純凈,至于像誰家并不重要,那是面對你的作品可以讀懂一些藏于其中的東西或可以面對面的能與作品交流的人去考慮研究的事。我只管宣泄自己有足夠尊重古人份量的水墨線條和運動節(jié)奏,以及內(nèi)容上的循規(guī)蹈矩,并在呈給讀者前蓋上幾枚有一點回味的印記而已。

品茗撫琴 48*48cm 吳佳君作
我在乎作品的氣象與精神分亨,在乎你喜悅的份量在你心中的痕跡有多深,因為它美所以你愛,便足夠我此身為淡淡的墨色生香而分享一份安心的日子。如果還有什么冀望,那就是有一天你對我說,你邀約釋迦牟尼、王羲之、陶淵明三位長者一起對話,并乞討過他們各自對書法在當今可以燦爛的真正意義,因為你的作品我讀過。

高山不語 33*33cm 吳佳君作
我在想,書法這個符號究竟要賦予它什么樣的文化精神。千百年來引得這么多社會精英孜孜苦求,為之窮其一生空度而來又空度而去,可以輝煌燦爛的畢竟是鳳毛麟角。書法,除了技上的面貌需要成熟達練,個人覺得更需要拙樸歸真的廟堂之氣和德養(yǎng)耕固其內(nèi),積溢于外。

圓融 40*80cm 吳佳君作
我喜歡素心可鑒的水墨關系,也愿意默默流淌的方式在墨色中尋香,在書法的審美追求上有一種田園式的初心情懷而不輟的質(zhì)樸筆性,在遙遠的地方等待家中的半池老墨在紙上生香而又無香,讓你可以看得見但不必言。
作者簡介
吳佳君,字仁夫,號老農(nóng),得雨齋主,大學文化,1964年出生于江蘇宜興。江蘇省公安文學藝術聯(lián)合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江蘇紫金標準草書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江蘇省文聯(lián)書畫研究中心研究員,江蘇省文聯(lián)書畫考級評審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
吳佳君書畫作品欣賞

得雨齋記

藝堂 25*80cm

耕心 48*48cm

舍得 56*25cm

聽秋 75*120cm

得雨齋記

古詩三首 68*33cm

古詩四首338*33cm

劉禹錫 隔室銘 33*33cm

古詩三首 35*35cm

對聯(lián) 桃李春風一杯酒 江湖夜兩十年燈 34*136cm

岳飛 滿江紅 20*60cm

古詩三首 68*33cm

菜根潭語 15*45cm

心經(jīng) 45*135cm

劉禹錫 陋室銘 13*35cm

古詩三首 27*35cm

臨拓片 40*60cm

辛棄疾 青云案·元夕 46*20cm

古詩三首 68*33cm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十里春風不如你 20*60cm

杜耒 寒夜48*178cm

朱熹 春日 34*136cm

元稹 封書 34*136cm

一枝清蓮 48*178cm

荷風 48*48cm

無題 48*48cm

半池幽蓮 26*40cm
責任編輯;上官靈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