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品當成贗品賣:蘇富比為拍場撿漏做了新注腳
近日,一則有關(guān)“蘇富比將藏家真品當做贗品低價拍賣,被賣家告上法庭”的新聞,成為收藏圈中的趣談。
據(jù)報道,英國一名男子2006年通過著名拍賣行蘇富比,賣出一幅疑為15世紀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名作《老千》(見圖,亦有媒體報道為《打牌作弊者》)的油畫。這幅被蘇富比專家認定為摹品的作品,最終僅以4.2萬英鎊的價格賣出。但可能連蘇富比都沒有想到的是,這件作品的新主人即買家丹尼斯·馬洪爵士,正好就是卡拉瓦喬作品鑒賞家,對卡拉瓦喬的藝術(shù)品很有研究。拍賣后第二年,馬洪爵士聲明“這幅畫是真品”,價值可達1000萬英鎊。這無疑讓該畫作的原委托人無疑成了“冤大頭”。于是原委托人憤而起訴蘇富比,聲稱“送拍的行為完全是根據(jù)蘇富比的意見做出的,因此蘇富比應(yīng)當對造成的損失負責(zé)。”不過蘇富比方面堅稱這幅作品是“顯而易見的”仿冒之作。不過,如今蘇富比的說法已經(jīng)被博物館方面“否決”。因為這幅畫作現(xiàn)在就懸掛在倫敦圣約翰博物館內(nèi),其保額為1000萬英鎊。
其實,像這樣拍場“真品被當做贗品拍”的事例并不鮮見,只不過蘇富比又將其提升到了新高度,為拍場“撿大漏”做了新注腳,自然引來藏界人士諸多矚目和品評。筆者觀察不少網(wǎng)上評論發(fā)現(xiàn),大家都很樂于關(guān)注這次有博物館公然支持“真品說”的情況下,蘇富比能否化險為夷,也有人搬出“拍賣行沒有完全的義務(wù)為賣家鑒定真贗”的論調(diào)來為蘇富比支招。在筆者看來,這其實毫無必要。蘇富比作為生存了兩百多年的拍賣業(yè)巨頭,大風(fēng)大浪見識多了,只不過有很多未被爆出罷了。作為局外人的我們,更需要記住的是,拍場仍是有“大漏”可撿的,但撿漏需要有牢靠的知識和敢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論斷”的魄力,方能收獲到預(yù)料之外的“驚喜”。
責(zé)任編輯:麥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