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周年成果展】十周年科普教育系列報道之三——銘文硯的價值
本期推出的是著名古硯藏家、北京硯文化發(fā)展研究會副會長火來勝的文章。
銘文硯的價值
火來勝
銘文硯因其特有的藝術(shù)魅力,受到人們的青睞。古人云:硯貴有銘,銘文硯在傳承的過程中具備了五種價值:
一、歷史價值。銘文硯是一段歷史的見證,一段生活的寫照,一段情緣的記述,在歷史長河的傳承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是不同時代人物的心靈寫照和事件的歷史見證。另外,我們從硯銘的年代還可以推斷硯材的生產(chǎn)年代、硯式產(chǎn)生的年代、雕工的年代,所以,銘文硯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二、文化價值。銘文硯集詩、書、畫、雕刻、金石諸多藝術(shù)形式于一身,濃縮了各個朝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乃至審美情趣的信息,具有濃厚的文化內(nèi)涵。從銘文所表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可以讓你享受到文學藝術(shù)的熏陶了解更多的逸聞趣事、文人典故。所以品讀硯臺的銘文,如賞一古琴曲,可山水覓知音,通過一段硯臺銘文,可讀懂創(chuàng)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
三、藝術(shù)價值。銘文硯的藝術(shù)價值首先表現(xiàn)在石材本身的顏色,如端石的紫色調(diào),華麗美觀;歙石青黑色,沉穩(wěn)大方;洮河石色偏綠,活潑亮麗。其次是石紋,石紋就是硯石中天然精美的花紋,比如端石有青花、魚腦、蕉葉白、火捺、冰紋、胭脂暈,金銀線。還有晶瑩剔透的端眼,僅眼就有八種之多。歙石的花紋有眉子、金銀星、金箔、金暈。再次就是石聲,敲擊可聽到悅耳木聲、金聲。銘文硯精美的雕刻和變化多樣的紋飾狀如一幅精美的山水畫。
四、教育價值。銘文硯的銘文很多具有教育激勵作用,比如宋代民族英雄岳飛的“正氣硯”,銘文是:“持堅守白,不磷不緇”。岳飛遇害一百年后,岳飛硯被宋代愛國詩人謝枋得所得,并刻上“枋得家藏岳忠武墨跡,與銘字相若,此蓋忠武故物也,枋得記。”謝枋得與民族英雄文天祥是同榜進士,交情甚篤,他不惜割愛,將珍藏的岳飛硯贈給文天祥。文天祥又寫了一首硯銘刻在硯側(cè)以明其志:“硯雖非鐵磨難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佛失道自全。”此硯涉及三位民族英雄。被后世譽為“軍魂硯”,成為對后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教材。
五、經(jīng)濟價值。中國古代銘文硯歷經(jīng)兩千多年,存世的銘文硯很少,物以稀為貴。1978年冬在河南省南樂縣宋耿洛村東漢墓出土的一方石硯漢硯,銘文中標明“硯值三千”(漢代流行五銖幣和白金三品幣,白金三品幣始于漢武帝時期,同時白金三品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流通的法定銀幣。至于為什么叫三品的原因就是其分為三個等級。一是龍形銀幣,即圓形貨幣上有龍的形狀,主天,價值三千銅幣。二是馬形銀幣,即方形貨幣上有馬的形狀,主地,價值五百銅幣。三是龜形銀幣,即橢圓貨幣上有龜?shù)募y路,主人,價值三百銅幣。銅幣指的是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五銖是最流行的錢幣)。
龍紋圓形物直徑為54厘米,厚度為0.4~0.6厘米,重量約109克,一面呈凸起的龍紋狀,另一面微微凹陷,邊緣處還鑄有一圈外文字母(見下圖62)。
(圖62)
白色馬金幣,正方形,邊長3.1厘米,(見下圖)。幣面鑄馬,頭長癟,頸項粗壯,胸肌凸鼓,腹緊臀圓,腕細蹄大,與驃騎將軍霍去病墓前所刻的“馬踏匈奴”石像相若。(見下圖63)
(圖63)
龜紋橢圓物長度4厘米,寬度為2厘米,厚度0.2厘米,重量約11克,(見下圖)其上下兩面各有一個0.5厘米見方的印記。至于三者的化學組成,皆是由銀、鉛、錫、銅混合而成的合金。
(圖64)
如果按白金幣三種算,三千金幣分別是九百萬個五銖錢、一百五十萬個五銖錢、九十萬個五銖錢。這樣算來漢代硯值是很高的。有記載的還有米芾在東京開封,宋朝的首都(相當于今天的北京),用一方硯換了一座高檔四合院,北京今天的四合院少則一億,多則五六億,可見在宋朝硯的經(jīng)濟價值是很高的。,嘉德、西冷等拍賣公司曾多次推出硯臺專場拍賣,具體拍賣價格如下:
清乾隆 “乾隆御用”御題詩澄泥伏虎硯及紫檀蓋盒
成交價:HKD 15,945,330
清乾隆御銘宋代端石七光硯
成交價:HKD 10,178,161
清乾隆紫檀盒紫砂虎伏硯
成交價:HKD 8,757,803
另外,還有清乾隆·御銘仿宋欹器端硯,成交價人民幣1,725,000,成交日期2014年12月5日。端石雕橢圓型硯臺,成交價人民幣1,112,000,成交日期2014年7月5日。清乾隆白玉素面硯臺,成交價人民幣1,149,500,成交日期2014年9月12日。高要名硯齋太湖秋色硯,成交價人民幣2,185,000,成交日期2014年9月27日。顧二娘制黃辛田余甸銘端硯成交價人民幣3,105,000-成交日期2014年12月3日。清·李鴻章自用梅樁形端硯成交價人民幣1,610,000,成交日期2014年12月15日。
責任編輯:麥穗兒
- ·上一篇文章:薦書 | 2022《中國攝影》編輯部推薦閱讀書目
- ·下一篇文章:【畫作春泥——墨韻銘砂邀請展】順利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