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嶺:陳源初的人文主義情懷


藝術簡介:陳源初,現(xiàn)工作生活于紐約。幼年時曾跟隨哈定學習素描水彩油畫,跟隨丁慶齡學習傳統(tǒng)水墨。
1985年獲肯辛頓大學建筑學學士學位。
1987年獲紐約大學藝術學碩士學位。
1973年移居香港,繪畫,在海港畫廊展覽售畫。并工作謀生。
1978年移居紐約,學習,工作及藝術創(chuàng)作。
1983年帶領眾多中國當代藝術家在紐約舉行“中國當代藝術展”,取得廣泛影響。
先后加入紐約中國現(xiàn)代藝術家協(xié)會,紐約東西藝術家交流協(xié)會。
作品在美國加拿大多個城市展覽,并為洛克菲勒集團,跨地集團,中國銀行,F(xiàn)NT集團和眾多私人收藏。
著有“世界近代藝術史”,計80余萬字,2000多幅圖片。

陳源初說“我在世界上消失之前,只想在我的畫布上唱幾句人文的歌。”實際上陳源初的這兩篇文章,第一篇是談他對整個世界的一個情懷,人文主義的情懷。第二篇文章,前衛(wèi)藝術,個人的一種庸俗藝術的夢幻,談他在畫面的藝術本體、藝術本身的一些見解。第一篇文章談的對于整個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時候,我覺得 陳先生是思考非常多的,應該說這個文章寫的是一氣呵成的,思考了很多年,幾十年的這樣的一種表達,他表達得非常通順。他擅長表達,確實寫得很好。他的價值取向,他也講到了,強調人的個體關懷,強調自由、民主、平等,還有一種體驗,還有一種博愛、關懷。完了要在自己的畫面中間,我概括地講,我看了第一篇文 章,就是陳先生強烈地表達了這樣一個現(xiàn)實世界的這樣一種紛亂,社會的、政治的、暴力的,還有經(jīng)濟上的,甚至于陳先生在他的小畫冊上還講到了,他一方面為中 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崛起,作為一個華人感到非常鼓舞和高興,另一方面又看到身邊的這些鄰居,這些美國人,一個個地沒有了工作,所以還是覺得很同情,甚至于還不知 所措。所以這個時候呢,我覺得反映了陳先生非常敏感,而且非常具有同情心和關愛心,我覺得這是作為一個藝術家的一個良知,和一種真正的陳先生所推崇的這種 人文藝術家的這樣一種情懷。現(xiàn)實世界確實是,它是很多種勢力的一種博弈和斗爭的結果,人類社會也是幾千年就是這么走過來的。所以陳先生想在畫面中尋找一些 應該說是永恒的東西,我覺得人生在走到下半段的時候,他的這種感覺應該說非常強烈。這是我的第一個想法。
第二個就是畫面本身,雖然陳先生是從建筑,早年學建筑,但是從簡歷上看,他到香港,到美國以前,他從小也是,十一、二歲就開始練傳統(tǒng)的筆墨,水墨畫和傳統(tǒng)繪 畫,他對藝術的思考,藝術的感覺,應該說是伴隨著一生的。在這個畫面中,當然他在這些年繪畫的時候,他如何來繪畫,我看從畫面上來講,陳先生為了追求一種 永恒,同時他又在美國吸收了大量的西方的繪畫,也都看到了,中國傳統(tǒng)的東西,他從小也有。那么如何來表達一些自己的一種人文情懷?我們看到陳先生他選擇這 樣一種反復疊加的,各種形象資源,各種視覺經(jīng)驗,各種反復疊加的,有中國傳統(tǒng)的一些繪畫元素,也有西方的人物,這些模特,一些人物,這些若隱若現(xiàn)的人物, 其實大部分都是洋人的面孔,反映了他生活的背景,同時也有他自己兒時的傳統(tǒng)的,我們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文脈的這樣的一些記憶。那么這些東西,另外也有他要表達 訴求的東西,是,他是悲憐的,應該也不是說,我覺得他其實也不是悲觀,他是很悲憐地關注著這個世界。我覺得陳先生的內(nèi)心還是希望留給世界更加美好的東西, 所以在這個音樂中間,我們剛才看到他底下展廳里面配的音樂里面,這是一種精神剔透,甚至于帶著令人神往和遐想的這樣一種音樂。包括他布置的那個黑盒子,黑 盒子那個房子的滿天星斗,里面的一些未知數(shù),一些神秘的這種東西,未知的這種東西。包括他的畫面中間大量的小飛鶴、魚,海洋里面的魚、藻,各種變體的復合 的意象性的東西,我覺得他還是想去追求一種平靜,一種安寧和一種令人神往的一種東西。換句話說,希望是一種永恒的,盡管眼前的世界,盡管陳先生自己的體會 是人和人、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之間,從古到今的互相的殺戮和紛爭,但是他還是表達了,畫面中體現(xiàn)出他還是希望追求一種向往的、神往的東西。這個是我對 陳先生的繪畫解讀的一種基調。
畫面中間的這些反復的疊加,而且大量地選擇了中國傳統(tǒng)的這種自然的山水、自然的圖景,以及介入我們傳統(tǒng)繪畫的很多的表現(xiàn)方式,雖然是用的油畫顏料,但是有一 些皴法,有一些樹干的枝干的勾勒和點染、點擦,這些東西都是追求一種心中的逸筆草草和胸中的一種意氣,這些我覺得還是他希望能夠在他的感悟中間,他觀察各 種視覺中間,他能夠找到一種視覺上的表達方式。這種追求,這種畫面的效果,我覺得中國最近幾年有相當多的藝術家,也是不約而同地開始關注這個方面的。我注 意到包括呂澎先生的《溪山清遠》在舊金山展覽,很興奮的,就是他這次邀請了一些,當然主要是四川西南的人,但是大部分也都是四十歲左右,四十歲以上的人。 也就是說這種把繪畫的主題,或者把創(chuàng)作的視點能夠投放到自然、山水、環(huán)境這上面來,應該說跟年齡是有關系的,從創(chuàng)作性質上跟年齡有關系。其實呂澎提出這樣 的觀點,再有比如說前幾天,其實這個不是空穴來風,高名潞也說過“意派”,盡管當時高名潞論證的“意派”,盡管他的展覽,他圍繞“意派”的展覽是一個很復 雜的東西,但是他的“意派”的理論就是想去建構一種面向未來的東西。
( 作者:高嶺,美術學博士、藝術批評家、策展人,被國內(nèi)美術出版媒體認為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最為活躍、最有影響力的26位藝術批評家之一。)
責任編輯;上官靈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