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家園—巴秋中國畫作品展

主辦單位:泰州市海陵區(qū)人民政府、泰州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梅蘭集團公司、《藝術市場》雜志社
協(xié)辦單位:北京絲路華興文化有限公司、廈門熙圓春文化有限公司巴秋美術館、張雄藝術文化有限公司
支持單位:香港華匯集團、北京佳德華寶國際文化有限公司、南通問木堂文化產業(yè)有限公司、浙江華夏國學書畫院、泰州青藤文化、泰州市萬事達商貿有限公司、江蘇顧木匠紅木有限公司
承辦單位:家鄉(xiāng)美術館
學術主持:杜大愷、老圃
策 展 人:李學偉、季順民
開幕時間:2018/10/11/15:00
展覽時間:2018/10/11 - 2018/11/10
展覽地點: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qū)江州南路2號(梅蘭文創(chuàng)園內)
前言
巴秋姓洪,名東兵,泰州海陵人,春秋七十有二。幼家貧,食衣費用,悉仗父之雙足與母之十指供給,中學階段幸賴助學金完成學業(yè)。然,巴秋君少有異才,于饑寒中獨鐘情藝文,學無不覽,且任心觀書,不為章句之學,文章倜儻清贍出一時。及二十從軍,轉業(yè)至核心機關供職,仍與藝文屢屢藕斷而絲連。無奈,生性跌宕與俛眉暫仕斷難相向而行,半生糾結與感慨,多隱于字里行間。自“文聯(lián)”舊宇(時極簡陋)落腳,不以驟冷而憤然,反如“老僧入定”以為歸。初始狂習章草,惡補畫史,再由書及畫,黎明即起,逮曉乃眠,寒暑無違。君與予有青云之交,且為同僚,故諳熟那往來古屋之身影:出門挾一刀“化緣”而得宣紙,入室守一盞青燈洗禮筆硯。古人有問:人磨墨,還是墨磨人?嗟乎!只道從來筆墨多寂寥。
巴秋君,向不為俗言所溺,年近花甲仿齊璜絕然北上,入中國畫重鎮(zhèn)榮寶齋拜得名師老圃,執(zhí)弟子禮,彈指間不覺十載。緣師引,初臨《芥子園》,山重水復訓練線條筆墨,后摹元、明、清諸流派,深耕經典,絕無茍且。荏苒歲月,漸之,筆下花卉蔬果雅趣橫生,果然師門印跡畢現(xiàn)。又數(shù)年,君重返清人戴本孝等遺存,并隨圃師萬水千山寫真,藝術視野豁然開朗,其故鄉(xiāng)民居,它鄉(xiāng)風物,均能生動出筆,才華蓬勃,筆簡意繞。且又顧及款跋,如絲莆草已見心思縝密,再以章草書《元曲》輔之,創(chuàng)意不同凡響,格局以小見大,食古而化之,傳統(tǒng)“清供”經此變革,乃開一新境。
自是芳華能修遠。巴秋于中國文化浸淫之深,仿佛千軍萬馬不敵一顆種草之心;又仿佛,植根鄉(xiāng)野小屋勝卻此長彼高樓群。殊不知,此乃浮華社會人之精神皈依。巴秋作品名譽京師且得諸名家首肯,皆因不斷思考求索一已之繪畫語言;巴秋創(chuàng)作理念,蓋系守望中國文化(包括民間文化)拳拳之心;巴秋之成功,除去“走出小天井”之舊話,猶以畫外功夫或綜合修養(yǎng)彰顯中國畫厚積薄發(fā)之真理。從是觀之,良有以也!
識者梅蘭集團,關注藝壇奇葩,慧眼將此“墻”外綻放之花摘其一朵,率先布局于企業(yè)文創(chuàng)園,其功,如北“泰山”岡巒體勢;其善,如“南官河”靜水深流;其發(fā)企業(yè)攜手文創(chuàng)之新聲,如高山流水,令人耳目如洗。天道酬勤,亦可曰,梅蘭集團六十周年慶典與巴秋美術館揭牌,端是豐收碩果于金秋谷場之隆重邂逅。一個本土企業(yè)從篳路襤褸走向輝煌,一個藝術家以靈性之作向故鄉(xiāng)洞開至純心扉,若夫修史官雅臨,或能載入千年古城鄉(xiāng)邦文獻乎?
是為序。
作家 書法家 南社書畫院執(zhí)行院長 :姚舍塵

我不停地圍著古村畫。畫那綠的草,白的墻,黑的瓦,青的橋。那老的墻、舊的門、破的橋,那閑花野草,滄桑而新異,靜默而凝重,清新而斑駁,如同我讀過千百次的詩意,時時滋潤我的筆,滋養(yǎng)、培植我的文氣,甚至撩撥我的心靈,在我心尖尖上漸漸孕生出甜的、新的、嫩的花枝,開出純真的香瓣,結出有味道的藝術果實……

那些日子里,我象只老甲殼蟲似的,支個畫架,整日蜷伏、守候在古村的河灘上,或沉默靜思,或觀景運筆;我如同一條流浪狗似的,不斷地在鋪著石板的陌生深巷里轉悠流連,打探尋覓觸動我內心想要的東西。

在查濟這個古村落里,我隨處可見那頹舊的馬頭墻,那踩上去吱咯作響的石板路,那沿著石板路曲折無盡的深巷,那街邊淺水清澈滿是卵石的河灘,以及那河灘上的座座橋……這十分陌生而又心儀已久的景象,使我的心為之震撼,悸動!

時光如同一部書。書的頁面如同兩邊摸不到邊的老墻。墻上的風霜雨雪讓墻面斑剝與漫漶,刻記了歲月壽斑。畫家天天畫,月月年年畫,也經歷風霜雨雪,畫到頭來額上也有了壽斑。能在墻上留下點什么哩?是墻上漫漶的斑剝痕跡?還是粘在斑痕上的絲蛛、沙蟲?抑或是絲蛛、沙蟲拉下的屎?還是蟲屎滋養(yǎng)的墻角小草?如是,那就與墻沒有關系了。

作畫,如同胃的咀嚼、消化與滋養(yǎng)。傳統(tǒng)的揚棄,師長的指點,同道、親友的好惡,藏家的褒貶,畫廊(市場)的涼熱,這些皆是營養(yǎng),就看自己的胃如何消而化之然而,每個人的胃口是不一樣的。葷素甜咸,各有所好。有人食花,吐出的是草;有人食草,吐出的是花。有人食花,吐出的也是花,然而像別人的花。這也是自己胃食而不化的緣故。胃長在自己身上,實在與別人無關。胃通心胸。作畫,歸根到底,是畫家從自己心胸里開出的藝術之花。

歲月流逝無足惜情緒如常自可慰酒后茶余慢嘆息起居有序心充沛。

陌上尋春花如海游人簇簇情澎湃老邁宅居枯眼澀苔草常綠。
責任編輯:麥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