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天捕云——長城之巔藝術展
掃天捕云——長城之巔藝術展
展覽時間:2016年06月11日一12日
展覽地點:北京懷柔連云嶺長城
舉辦單位:NL(恩來)美術館、中國宋莊畫家網(wǎng)
支持單位:文藝美術館、中華女子畫會、泉國際藝術
本次展覽發(fā)起人:王星星、劉國義、彭淵、張濤、李化猛、李長生、熊龍燈、朱學文
學術主持:何繼
展覽策劃:朱學文、冷述早
參展藝術家:41人(排名不分先后)
阿琪阿玉、邴長鈺、蔡金存、葛風海、韓磊、黃曉寧、何繼、侯亦超、卜珍俊、莫臘、李川、李剛、李化猛、李力劍、李曉軍、冷述早、劉冰、劉國義、劉樹龍、羅曉瓊、麥子、史緒、孫晶、王冬暉、王濤、王巖、吳冠儒、吳強、夏潔、解新宇、熊龍燈、徐宏雁、楊偉能、姚軍、張芾銘、張西安、張曉紅、仲紅、周韶峰、朱九洋、朱學文

長城是中華民族文化圖騰,中華民族的驕傲和精神象征。值《長城保護條列》頒布十周年之際,NL(恩來)美術館在懷柔連云嶺嶺長城上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由41位優(yōu)秀藝術家參的掃天捕云——長城之巔藝術展。
真正的藝術要走進大自然,跟天地對話。長城是世界上體量最大的建筑。她的美無需太多言語,本次掃天捕云——長城之巔藝術展號召全民行動起來保護長城,建設長城并合理利用長城。連云嶺長城海拔700多米,登山觀之群山似濤,長城依山憑險,起伏跌宕于山水之間,形勢極為雄奇。蜿蜒曲折,視野開闊,敵樓密集,雄偉壯觀。
長城是世界上最奢侈的山際線,是最唯美的觀景臺,也是最深刻的歷史廢墟。長城之美有太多的角度,它的美多少文字也難以盡言。連云嶺長城內(nèi)外高山峻嶺,林海蒼茫,春夏秋冬四季適宜徒步旅游和攝影。更是舉辦對話長城的好地方。

“掃天捕云·長城藝術展”是對母語文化的徹底重構
文/何繼
祭天作為一種最為古老、莊嚴和隆重的儀式起源于上古時期,是人類與上天湞密而坦誠的“交流方式”。通過“祭”來表達人們內(nèi)心的期翼與訴求,在祭天過程中,通常以“天子”主持求得天地永澤……
在此之前,我們幾乎對長城的神秘感保持了充沛的想象力,她一直作為母語文化帶領我們?nèi)ヌ骄、領略她獨特魅力。
而我們對長城曾經(jīng)的印象是:她凝聚了祖先的力量、是堅貞與智慧的象征之一,她的屹立表現(xiàn)了22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
但很長一段時間,長城的精神邊界越來越模糊,越來越復雜化于邊緣化,倘若我們將重申歷史在當下環(huán)境的意義,必將對事物本身的價值去偽存真。
關于長城,我們只能作為文化片段存以質(zhì)問?似乎要徹底追隨一些當下文化背景脈絡的走向,在背負波瀾跌宕歷史的線索下對新的精神進行折疊、穿梭,并用藝術的多元化烘托長城在此期間應屬于他自己的生命和意義。
陳寅恪說:“凡一種文化之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xiàn)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處于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長城是世界最大的建筑,是不死的靈魂。而藝術家重新對長城進行解構,則回避了專制的侵入!救贖那種放眼望去的滿眼蒼傷……像殘磚之間倔強的植物,他們緊緊拽住長城的身軀,就是要把某些腐朽的意識踩在腳下……藝術家高舉的是和平、自由、平等的旗幟,用作品代言,他們抨擊王權的殘忍并拒絕建立在殘酷專制和對人類生命的剝奪。
直到今天為止,藝術家的積極介入,展開了長城之巔的相關藝術活動,這樣更便于我們觀察歷史的延伸,促使情懷與使命回到社會:以集體行為“掃天捕云”代替了過去天子的祭祀,除禮拜、灑酒、祈愿外,還用網(wǎng)、物器對長城周邊感應的世界進行了徹底打掃……生成了歷史語境的交疊,彌補了長城在新文化中天地與人之間的重新契合,在某一個精神層面來說,改變了現(xiàn)實缺失與時代需要,這表明,長城的精神因時代需求而來,因時代發(fā)展而豐滿;李川的行為“哭長城”,通過“男身”哭唱增加了戲劇本身,他的出現(xiàn)不但是“孟姜女”用一種聲音的強化-,試圖消解千年怨氣;劉久洋的作品“紅色胎記”表情木納暗示著對專制的藐視;蔡金存的“長城琴聲”,仿佛緬懷一種過去;麥子在烽火臺“頭頂殘墻”更意味著內(nèi)心的強烈抵御;吳強用搖滾對峙庸俗的生活;劉樹龍的“金地板”背后埋藏著一顆對物界懷有“無常”之心態(tài);另一位藝術家楊偉能則是用他的輕功“一步登天”暢游內(nèi)心風光……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我們共同參與的藝術家有40位,他們來自全國各地,他們用想象力和行動破壞了一度美術館展覽固有的形式,把人的生命和藝術帶到自然中去,讓時間去發(fā)生新的歷史,在殘恒斷壁長城的峰火臺進行著史無前例的藝術呈現(xiàn),“畫給天地鬼神”一一一是我們崇高的信念。
我相信,每位參展藝術家都見證到了今天的長城精神,并成為矗立歷史豐碑的英雄。
2016.6.12 于北京
責任編輯:麥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