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絲綢之路上的呆萌男俑
近日,大型文物展覽“絲綢之路”在京開展,這是目前有關(guān)絲綢之路的數(shù)量最多、級別最高、規(guī)模最大的展覽,匯集了中國1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44家文博單位的490件文物珍品。在展出的眾多文物當中,造型各異、面部表情生動活潑的各色陶俑萌翻了參觀的觀眾。下面小編就為您盤點盤點那些呆萌男立俑,里面還有胡人版的“大師兄”和“二師兄”。
陶俑在古代雕塑藝術(shù)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開始將泥捏的人體、動物等一起放入爐中與陶器一起燒制。商周時期的陶俑給人以樸拙疏略,處于雕塑藝術(shù)的初級階段,春秋戰(zhàn)國時期簡潔生動,秦代已經(jīng)達到了準確寫實的嫻熟程度。漢代陶俑的種類、數(shù)量、材質(zhì)、水平等都達到了新的高度,陶俑造型優(yōu)美,動作滑稽可愛。隋唐時期陶俑的藝術(shù)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文官、武士、仕女、牽駝、牽馬、戲弄、騎俑、胡俑成為這一時代的常見種類。尤以色彩斑斕、奇?zhèn)ザ嘧说娜寿改胺Q中國陶俑的壓卷之作。及至五代,陶俑之風大變,鎮(zhèn)墓的神怪俑受到重視。宋代以后,葬俗轉(zhuǎn)易,尤其是焚燒紙在喪葬中的盛行,陶俑的使用驟減,至清初遂告絕跡。
三彩釉陶束發(fā)胡人俑
絲路文物,三彩釉陶束發(fā)胡人俑,唐,1981年河南省洛陽市龍門東山安菩墓出土,洛陽博物館藏。
歪解:看見該人俑,小編想到了幾個造像:“學習雷鋒好榜樣”、“ 咱們工人有力量”和“ 奔跑吧,兄弟”,不過還請諸君細看此陶俑的面部表情,小編只能用三個字形容:“很銷魂”。
正解:俑為胡人青年形象,雙手握拳作牽拉韁繩狀,表現(xiàn)的應(yīng)是牽馬或牽駝的胡人。
彩繪石雕持壺男侍俑
絲路文物,彩繪石雕持壺男侍俑,隋,1999年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qū)王郭村虞弘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歪解:請看面部表情,似哭似笑,親,你是樂極生悲呢,還是喜極而泣?
正解:男俑為胡人形象,戴尖頂圓氈帽,著窄袖長袍,腰系一帶,兩側(cè)吊系有小刀、囊袋等7件物品,懷里抱著胡瓶。
彩繪陶胡人俑
絲路文物,彩繪陶胡人俑,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2001年甘肅省慶城縣趙子溝村穆泰墓出土,現(xiàn)藏慶城縣博物館。
歪解:他說:“怎么樣,哥也有八塊肌,不要迷戀哥,敢挑戰(zhàn)哥,滅了你是分分鐘的事兒。”
正解:俑臉部黑色,雙臂屈肘高舉,手握虛拳,斜腰擰胯,好似奮力執(zhí)韁繩狀。也有觀點認為該陶俑是舞俑。
彩繪陶袒腹胡人俑
絲路文物,彩繪陶袒腹胡人俑,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2001年甘肅省慶城縣趙子溝村穆泰墓出土,慶城縣博物館藏。
歪解:見識了什么叫肚大腰圓瞪如牛眼。
正解:該胡人俑兩臂曲肘反置于身后,似在迷惑他人,正在做“手彩類”的魔術(shù)表演。
彩繪陶黑人百戲俑
絲路文物,彩繪陶黑人百戲俑,唐,1960年新疆吐魯番市阿斯塔那M336出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藏。
歪解:見識到了黑人版的“孫悟空”,看起來這位“大師兄”的金箍棒耍的也蠻湊手的。
正解:該俑為黑人形象。黑人在當時又稱作昆侖奴。唐人史籍筆記中的黑人泛指卷發(fā)黑膚,被販賣或進貢入唐,從事馬夫、奴仆、藝人之類低賤工作的外國人。昆侖奴多在樂舞戲弄中出現(xiàn),這件黑人俑應(yīng)是手持棍子進行舞蹈的昆侖奴。
彩繪陶牽駝胡俑
絲路文物,彩繪陶牽駝胡俑,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1991年陜西省西安市東郊金鄉(xiāng)縣主墓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歪解:這不整一個憂郁版的沙和尚嗎?!你牽的不是駱駝,而是小白龍吧?為何表情忒委屈?難道干糧又讓二師兄吃光了?!
彩繪木胡人牽駝俑
絲路文物,彩繪木胡人牽駝俑,唐,1973年新疆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張雄夫婦墓出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藏。
歪解:很像廚師,有木有?!
正解:俑是比較典型的西域胡人形象,小臂彎曲向前,雙拳緊握,作握持韁繩狀。吐魯番地區(qū)有以木俑隨葬的舊俗。受中原以陶俑隨葬習俗的影響,至唐西州時期,陶俑已取代木俑成為隨葬俑的主流。
彩繪陶胡商俑
絲路文物,彩繪陶胡商俑,唐,1952年河南省洛陽市出土,洛陽博物館藏。
歪解:這不是圣誕老人嘛?!就是表情有點嚴肅。
正解:俑深目高鼻,絡(luò)腮胡須,戴尖頂折檐帽,身穿翻領(lǐng)右衽短袍,腰中系帶,足長筒靴,肩背絲卷,左手提一單把波斯式壺,應(yīng)為西亞商人的形象。
彩繪陶倒立雜技童俑
絲路文物,彩繪陶倒立雜技童俑,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1991年陜西省西安市東郊金鄉(xiāng)縣主墓出土,先博物院藏。
歪解:獨臂倒立,厲害吧!人家還是童工哦。
正解:倒立之技在漢代已相當精深,漢畫像石上就有單手倒立的形象。該墓出土的獨臂人倒立的形象卻是僅見。
鎏金銅胡騰舞俑
絲路文物,鎏金銅胡騰舞俑,唐,1940年甘肅省山丹縣征集,山丹縣艾黎捐贈文物陳列館藏。
俑頭戴卷檐尖頂帽,身后背一個酒葫蘆,雙臂伸展,長袖翻飛,裙角輕揚,一足立于半球形覆蓮?fù)猩希硪蛔阈毕蛱叱,當是唐詩中描繪的胡騰舞者。胡騰舞是從西域傳入中原的一種男子獨舞,流行于北朝至唐代,當時深得中原貴族賞識,風靡一時。其特點是既雄健迅急、剛毅奔放,又柔軟瀟灑、詼諧有趣。
正解:胡俑作拉繩狀。同出得一件胡人騎駝俑的著裝與該俑基本相同,推測該俑為牽駝俑。
彩繪陶胡人俑
絲路文物,彩繪陶胡人俑,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2001年甘肅省慶城縣趙子溝村穆泰墓出土,現(xiàn)藏慶城縣博物館。
彩繪陶胡人俑
絲路文物,彩繪陶胡人俑,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2001年甘肅省慶城縣趙子溝村穆泰墓出土,現(xiàn)藏慶城縣博物館。
俑頭戴黑色幞頭,身著翻領(lǐng)赭石色胡服,足蹬長筒黑靴。雙臂曲肘,握拳于胸前,似丁字步站立于長方形底座上,似牽馬狀。
彩繪陶舞蹈俑
絲路文物,彩繪陶舞蹈俑,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1991年陜西省西安市東郊金鄉(xiāng)縣主墓出土,先博物院藏。
唐代的舞蹈有“健舞”和“軟舞”之分,凡矯捷勁健、灑脫明朗、快速有力的舞蹈統(tǒng)稱為“健舞”。這件俑頭戴幞頭,足蹬高靴,身穿圓領(lǐng)窄袖胡服,從造型看,跳的是“健舞”,可能是“龜茲舞”或“踏歌”。
彩繪陶參軍戲俑(兩件)
絲路文物,彩繪陶參軍戲俑,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1991年陜西省西安市東郊金鄉(xiāng)縣主墓出土,先博物院藏。
這兩件俑一為漢人,一為胡人,扮演的是參軍戲中的兩個角色。參軍戲是流行于唐宋時期的一種滑稽戲。這種帶有戲劇性質(zhì)的表演,只是專供帝王或貴族享用的,在集宴時和歌舞、雜技同時演出。
彩繪陶武士俑
絲路文物,彩繪陶武士俑,唐,陜西省禮泉縣唐王君愕墓出土,昭陵博物館藏。
俑滿臉為堆塑形的絡(luò)腮胡,頭戴螺頂兜鍪,身著明光鎧,下著褲,左臂曲肘手扶盾牌上端,為初唐時期典型的胡人武士形象。
彩繪陶文吏俑
絲路文物,彩繪陶文吏俑,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2001年甘肅省慶城縣趙子溝村穆泰墓出土,慶城縣博物館藏。
俑雙目圓瞪,勾鼻高直,大耳,連鬢絡(luò)腮胡濃密卷翹,神色狡黠,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一位在唐代擔任文官的胡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