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博物館外賓成“主力” 年輕人進館寥寥讓人憂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眾所周知,每到一座城市,首先就得參觀當?shù)氐牟┪镳^,這是人們了解一座城市的開始。一座城市的魅力在博物館中往往能夠得到體現(xiàn)。近年來宜昌正在不斷發(fā)展,博物館的建設也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去博物館參觀外賓成“主力”
四成為接受教育青少年
作為宜昌市民,有很多人認為宜昌市博物館就在我們身邊,隨時都能去。但是又有多少人去過呢?據(jù)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2014年度,市博物館舉辦基本陳列、專題展覽和臨展14個,共接待觀眾36萬人次,其中,外賓團隊10萬人次,青少年觀眾達到40%。
記者了解到,有許多年輕人對博物館并不十分感興趣。家住東山大道的市民劉濤告訴記者:“我還從來沒有去過宜昌博物館。別人常說了解城市的歷史從博物館開始,這一點我也很贊成,但是我覺得在博物館里了解到的知識并不能完全滿足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人們。我們在書中、在網(wǎng)上所能夠了解到的歷史知識同樣能夠還原歷史。以前出去旅游,也會參觀各種各樣的博物館,大都受益匪淺,但真的落實到自己的城市來,就有點不屑一顧了,覺得反正隨時都能去。”
市民高小姐也有著同樣的看法,她說:“我還是上小學由學校組織的時候去過博物館,再去的時候還是博物館辦的一個蝴蝶標本展覽。博物館我已經(jīng)有大概十年沒有去過了,一是我覺得,博物館中有新藏品的時候,往往在網(wǎng)上報紙上都能夠看到,并不用特意去。另外,里面的展品上的介紹都只有寥寥幾句話,解說員講解也多是一筆帶過,我們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要通過幾件展品來感同身受真的很難。”
年輕人對宜昌歷史不了解
本地文化歷史常識缺失
作為一座宜人之城,豐厚的歷史底蘊是我們十分自豪的,但是不少年輕人實際上對于本地的歷史并不太了解,這些歷史知識一旦需要被使用,往往造成很多尷尬。
市民陳先生就有著這樣的困擾:“宜昌作為一座全國知名的旅游城市,不僅僅是因為她擁有三峽大壩、葛洲壩這樣的世界級水電站,豐富的旅游資源也使得這座城市更加迷人。雖然我在這座城市里生活了快三十年,你要是問我宜昌的發(fā)展,我能說得頭頭是道,但是要問宜昌歷史,我就只能啞口。去年,有幾個武漢的朋友過來玩兒,我?guī)е麄冇稳龒{看大壩玩了一整天,吃晚飯時,就成了大家天南海北胡侃的時候,一個朋友突然要我講講宜昌的歷史故事,這一下可把我難住了,雖然在宜昌住了這么多年,但是對宜昌的歷史知識不了解的我還真是十分尷尬,我隨即故意岔開了話題。”
曾在美國留過學的小杜則更為尷尬。小杜告訴記者:“前幾年我在美國讀大學,一次歷史課上講的中國歷史,可能老師認為我是中國人,應該對國家的歷史比較了解,就讓我上臺給同學們講一講。這一下可把我難住了,我只是草草地講了幾個神話故事,就紅著臉下來了。本來作為一個中國人,出國留學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但是卻沒有把中國的歷史文化帶出國門,真是覺得丟人丟到國外去了。以后我得多看看書了。”
專家:博物館承載城市文化
了解歷史能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社會學專家、三峽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楊學芬認為,城市的博物館就像城市的名片,它承載的是宜昌的文化底蘊。宜昌市博物館陳放的文物,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本地出土的,是宜昌歷史文化的象征,透過一件件展品能夠追溯宜昌歷史文化的淵源。它們可以讓人們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宜昌的過去和今天,更好地為宜昌的發(fā)展提供借鑒,增強信心。
作為一個宜昌人就有義務去了解本地的文化歷史,宜昌出土的文物是了解歷史文化的最好窗口,同時,透過宜昌出土的文物能夠更全面地了解楚文化、大溪文化、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fā)展,能讓市民更熱愛宜昌,同時也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另外一方面,對于歷史文化的了解也能夠讓宜昌市民對宜昌建設發(fā)展增添信心,同時也有助于宜昌的對外宣傳,讓更多的外地游客認識了解到宜昌最迷人的一面。宜昌的發(fā)展與宜昌的歷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座城市的博物館就好比一座城市最珍貴的存在,時刻了解,時刻關心,時刻銘記是我們每個宜昌人都應該做到的。
市博物館舉行民俗文物展
讓宜昌歷史文化看得見記得住
宜昌市博物館副館長張清平告訴記者,為了吸引更多的中青年人關注宜昌歷史文化,我市為市民提供了很多的平臺。目前,館內的《三峽宜昌文物展》,總面積920平方米,展線長184米,共展出文物514件(套),展品中既有約40萬年前的秭歸玉虛洞舊石器時代遺存和距今10多萬年前的“長陽人”文物;又有奇異浪漫的楚文化遺存;亦有極富特色的巴文化和秦漢明清文化瑰寶;還有因興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而搶救發(fā)掘的各類出土文物。其中楚季寶鐘等珍貴展品是首次展出,豐富的展品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觀,觀眾量大幅增加,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很多年輕人不愿進博物館,有的是由于城市記憶離自身生活背景太遠,缺乏感同身受;有的可能是由于展覽的形式不夠新穎,為此我們在展覽場景里花了很多心思。”張清平說。
昨日起,市博物館正在舉辦《宜昌記憶特展》。展覽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因地制宜仿制晚清民古建筑、古民居。第二部分圍繞人們日常生產(chǎn)生活所體現(xiàn)的民俗風物展開。展覽具體包括清代秭歸欽賜花翎協(xié)鎮(zhèn)李東山將軍省親所乘坐的馬車、抬轎抬盒等。農(nóng)事房、灶屋、火籠屋完整再現(xiàn)了農(nóng)具、背簍、蓑衣、灶臺等日常生活用品,展墻上的長陽土家族服裝及婚喪嫁娶、二十四節(jié)氣等精美圖片能夠精煉地概括宜昌地區(qū)深厚且極具當?shù)靥厣膬?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希望更多的市民,尤其是年輕人能走進博物館,了解宜昌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不讓我們城市的歷史文化斷層。”張清平說。
責任編輯:麥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