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劉輝為劉維嘉即將出版散文集《滋味兒》作序
編者按:
悉聞作家劉維嘉新著五味的《滋味兒》一書即將出版,人喜之、眾盼之!五味俱全、五味雜陳、五味集聚、五味彰顯、五味別致、五味具鮮,應該是一席“色香味形品”屬于上上佳的文字盛宴。
期待、企盼,或許是一種幸福與焦灼相交織的復雜情緒。那就讓我們一起憋住氣息,靜靜地去等待劉維嘉新著《滋味兒》的四處彌漫。市井味道里有通州味道的運河水;親情味道里有稚童味道的傷心淚;回眸味道里有舊京味道里的酒醬香;行走味道里有友善味道的親切包裹。
僅此豐盛的人文內(nèi)涵,足以勾起您對文學味道的追逐與想象。
書名:《滋味兒》。這不是故弄玄虛的噱頭,確實是作者深思熟慮的文風使然。人生皆有五味,內(nèi)容涵蓋各不相同。苦難、追求,跌倒、爬起,興奮、進取,執(zhí)著、拼搏,以至于一生為仁善誠實而勤奮服務。雜陳五味:洋溢著思考的睿哲、鋪陳著敘述的縝密、展示著一方熱土所呈現(xiàn)的溫暖光澤。
值得欣賞,劉輝(文軍)畫龍點睛的序言。最后一句:“五味盡攬,趣味橫生;世態(tài)百味,值得悟讀。”直接點透此書籍的信息含量;直接主張,閱讀有益于了解昨今世間的千姿百態(tài)。
還是期待著吧!若有意捷足先登,倒不如先與劉維嘉先生建立一下聯(lián)系。您看呢?

原因有四:維嘉待人真誠,從無虛情假意。維嘉行文嚴謹,從不華而不實。維嘉酷愛運河,從不淺嘗輒止。維嘉做事牢靠,從不顧此失彼。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我們是以兄弟相稱多年的摯友。為此,我挺愿意為維嘉老弟辦好每一件事兒。
標題《滋味兒》,言簡意賅。盡可涵蓋:人生經(jīng)歷的酸甜苦辣咸;目所能及的喜悲哀樂愁;世事變幻的紅黃青籃紫;比擬旅途的雷雹風雪雨。世間萬象,簡而言之,都歸攏于回味與體驗中的“味道”。
恰巧,《滋味兒》一書被作者“巧妙”組裝并分解為五個“味兒”系列。味味相連、味味相通、味味相顧、味味守望、味味別致。味味呈現(xiàn)各不同,此味彼味匠功成。集散文、紀實、采風、報告文學整合為一體,味道豐盈且不膩不重,滋味兒各表且寓意頗深。
“稚•味兒”:聚焦了作者久久難忘的童年與少年的記憶。稚趣,童真無瑕。探索歲月時空中一切可以為自己帶來歡笑的物件。小人兒書、推鐵環(huán)、打尜尜、跳房子、拍煙盒、滑溜冰……似已模糊的過往童趣,以及瑯瑯讀書的聲音,如同泛黃不甚清晰的膠片。經(jīng)作者細細分解顯影,逐漸成為一種明晰的昨日記錄。
讀者盡可留意,維嘉的童稚之年,多少帶一些苦澀之味。因肢體殘疾,常常受些少不更事的同伴學友們欺負。我們的維嘉弟,一直學無止境、昂然向上。
“食•味兒”:特別明顯地看到作者偏重運河本土食品的味覺體會。閱讀者可以隨著作者的思路跨越千年,也方便去有證可查地追溯通州酒、醬,“通州三寶”的形成淵源。幾十年前夢繞中的副食店、如“千金”般副食本里的風云莫測。一方鋁制飯盒里的葷素些許,竟然勾連起一波波胸臆蕩漾。
通州事、通州食、通州史。件件里都有作者刻骨銘心的影印似的追憶,件件里都有作者親歷而為的形影不離。
“街•味兒”:感慨千萬言,親情傾訴無限。街名在、故人已去;今昔對比、似是而非。搖煤球兒、磨剪子、小酒鋪、黑白鐵活計的漸消漸遁;存車處里的竹車牌已成手中意外遺存。老街換新貌、霓彩炫斑斕。行走于映印昨日遺顏的街巷,維嘉的唏噓與感悟,精彩而誠實地成為文字所系的符號。
回憶:有時是很幸福的、有時是很痛苦的、有時是很欣喜的、有時又是很惋惜的。運河千里水浪涌,通州一日萬象新。臨街的街巷早已沒了舊事兒、舊趣兒。永世記懷,曾溫馨很久并縈繞于心的是那一份回眸間的念想兒。
“老•味兒”:節(jié)亦在、人老乎?市場變、人恍惚。大雜院的年趣、老廟會的記憶、影視里的人物、老裁縫的手藝、灶王爺?shù)慕裎,甚至還有穿白邊懶漢鞋的體味如昨;貞浻袝r很欣喜、記憶有時很惆悵。歲月不饒人,時代更新快。
維嘉坦然面對這個城市的變遷。他以留意加盤理的目光,很細膩地以沉淀式回望式的表述,去觸摸舊痕的紋理細微處。真真切切,您仿佛覺得:老得其所,老有其理;城新人老,天經(jīng)地義。還應了那句話:“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品•味兒”:講老輩人的革命故事,津津樂道。敘京劇傳人的往事,娓娓道來。說自家的精彩瞬間,喜形于色。采訪先進人物的稿件,絕對是“凝結于每一章的韻律節(jié)拍”。抒寫家鄉(xiāng)母親河,情懷里的運河之濱挺立著無數(shù)位忠誠兒女。
據(jù)我片面所知:其中作品多為各報刊嚴格選用。其中:“夜半鐘聲的千年余音”獲得過某散文大賽的一等獎。原通州作協(xié)主席劉祥生前為運河文化殫精竭慮地奉獻史實,非常深情地呈現(xiàn)于維嘉文集里。
展開“五味”布局,不難看出大部分文字多為北京通州所謀篇。
劉維嘉先生實為通州之子。生活工作、生兒育女、習文交友,數(shù)十年的經(jīng)歷填實了維嘉對大運河文化的摯愛之情。“運河雄鷹”——是其別稱;寫作“老通州那些事兒”,一直被其視為文化使命。
查檔尋案、閱史覽舊,親赴老地、探訪史實,大處著眼、小處落筆,這一直是維嘉寫作《滋味兒》的出發(fā)點。即便多敘述一些,也要把“老事兒”講明白。來龍去脈必須是清晰剔透,應該是維嘉文字“細摳”的嚴謹之處。
實實在在,回味通州。劉維嘉傾盡全力,數(shù)十篇數(shù)十萬字的傾情耕犁,足以彰顯并見證“運河雄鷹”展翅高翔的名副其實。
我可以作證:此文集只是維嘉兄弟近幾年一小部分的文字積累。其他文字諸如:紀實報道、文化通訊、人物點滴、散文紀事,至少數(shù)萬文字不在輯錄之中。維嘉老弟的勤奮執(zhí)著、熱忱待人,全然盡顯于文田耕作的實踐里。
“駕駛著隱形翅膀,一直高翔”一文,是我去年對劉維嘉為人從文的寫實評價。——“飛翔于通州上空的雄鷹是一位雙下肢中度殘疾之人。維嘉先生的苦難一生、拼搏一生、執(zhí)著一生、奮斗一生,在我看來他是‘不忘初心’的標桿與表率。”至今看來,我的話語依舊誠懇也并不過時。
劉維嘉新著《滋味兒》,五味盡攬,趣味橫生;世態(tài)百味,值得悟讀。
此為序。
2020/6/24/京宅家中

京味兒作家劉輝(文軍)(資料圖) 劉輝(文軍)簡介:
京味兒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作家協(xié)會會員。《老北京那些事兒》系列叢書作者。任北京多報刊專欄作家。多有散文、詩歌、評論等文體發(fā)表。
后記 在眾多師友的幫助下,《滋味兒》一書出版啦!
一本《滋味兒》,收錄了我的38篇文學作品,分為《稚•味兒》《食•味兒》《街•味兒》《老•味兒》和《品•味兒》五個部分。這些作品先后在《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北京紀事》《摯友》《通州文史》《通州時訊》《運河》《唐山文學》和天津微電臺《美文美聲》等公開發(fā)表過,每篇文章都凝結著很深的情愫,也是我最深的記憶。
1956年,我出生在大運河畔,從小受家鄉(xiāng)的文學氛圍熏陶濡染,讀著前輩們筆下的大運河長大。我要用手中的筆把幾十年來所經(jīng)歷的一些事情寫出來,以奉獻給養(yǎng)育我的家鄉(xiāng)和人民,以及我摯愛的這片沃土。
10多年來,原通州區(qū)作協(xié)主席劉祥,通州區(qū)作協(xié)副主席鄭建山,臺兒莊作協(xié)主席曹詔亮,戲劇家、廣播劇作家劉康達,詩人、詩評家、歌詞作家孫朝成,經(jīng)常給予我寫作上的幫助和鼓勵。
劉祥曾經(jīng)跟我講,一定要找準寫作方向,寫別人沒寫過的東西,要有自己的特點。
京味兒作家劉輝也鼓勵我寫通州的那些事兒。正巧《通州時訊》報社編輯張麗為《本土》版面與我約稿,之后又得到了《北京紀事》雜志編輯劉穎的幫助。2017年夏季開始,我陸續(xù)寫了幾十年來聽過、見過和做過的一些事兒,這不僅是對歲月的追念,也是時代的印痕,更是一種文化記憶和鄉(xiāng)愁。
正如中國散文學會名譽會長王宗仁所說:“只要我們的日子還往前趕,就要守住那些舊故事,像莊稼守住土地,像花朵守住節(jié)氣。”
這些年,每逢寫作中遇到問題,我都會請教劉輝、肖士平等老師,他們?yōu)槲倚薷奈母逄岢隽瞬簧賹氋F意見,還悉心傳授我寫作經(jīng)驗,收獲匪淺。
近日,書畫教育家華敬俊先生為本書題寫了書名;劉輝老師為本書作序,并對書稿的整體編輯給出了不少建議;肖士平老師對部分文稿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常富儀老師亦對書稿進行了?。還有劉福田、馬永深、高貴和等摯友為我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史料。
收錄這本書中的38篇作品,有34篇是寫通州往事的。為使文稿所涉及的史料翔實,我參閱了許多資料和書目,如《通縣志》《北京市通州區(qū)志》《通州文化志》《通州文物志》《通縣衛(wèi)生志》和《文史選刊》等,還做了深入的采訪。
在此,謹向諸位編者、作者和良師益友表示由衷的感謝。
由于自己的寫作水平有限,疏漏和舛誤在所難免,懇請各位師友和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
2020年6月28日

著名作家劉維嘉(資料圖)
劉維嘉,筆名運河雄鷹。1956年1月出生于北京市通州區(qū)。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大眾文學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北京作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市通州區(qū)政協(xié)文史特邀委員。河北省采風學會第一分會會長。散文入選《中國散文大系》《北京大運河的浪花》等30多部文集。在《中國作家》《人民文學》《散文家》《北京作家》《北京紀事》《散文百家》《唐山文學》等數(shù)十家媒體發(fā)表作品數(shù)百篇。著有《水墨隘江村》等三部散文集,被中國國家圖書館等收藏。獲得首屆“林非散文獎”最佳散文集獎、第六屆觀音山杯“美麗中國”海內(nèi)外游記征文大賽優(yōu)秀獎、第三屆河北文學藝術“彩鳳獎”散文組一等獎等40多個獎項。
責任編輯:麥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