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油畫家田迎人的兒時“作品”

一位雕塑家需要具備三種素質:
第一,敏銳的空間感;第二,豐富的想像力;第三,靈巧的動手能力。
油畫家兼雕塑家田迎人的早慧,表現(xiàn)為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上幼兒園時,小院里,僅有的一個滑梯不夠用,小朋友們排隊等得不耐煩,好半天也輪不到自己體驗“滑翔”的快感。這滑梯也不爭氣,日曬雨淋,油漆剝落,木材骨瘦,青筋裸露,根本不滑,小孩子經(jīng)常被卡在半截,旁邊站個大人,用雙手死力推搡幾下,才不至于總是“卡殼”。小田迎人也被“卡”了幾次,她就不甘心,拿出僅有的零花錢買了一大把蠟筆,開始“修復”工程。她先是用蠟筆順著木紋描畫,費時費力,難見成效,只能把家里防備停電的一根白蠟燭搗碎,研成粉末,往滑梯上涂抹……這打蠟的工作可不是一天兩天,街坊鄰居家里的白蠟燭、紅蠟燭都讓她借用一遍……大功告成時,她過于興奮激動,頭朝下,從潤滑過的滑梯上,飛身“速降”,由于速度過快,鼻子磕碰到地上,鮮血直流。母親被幼兒園老師緊急召喚,大人、小孩兒一片驚叫。

——通過這次“滑梯事件”,小田迎人的“空間感”記憶一定牢固,而她的“想像力”和“動手能力”也得到了發(fā)揮和鍛煉。
雕塑家——首先需要自我雕塑;熔爐百煉才能成鋼。
轉眼,又長了幾歲。
小田的動手能力也與她的身高一樣,見長!
一天,在一個堆積雜物的倉庫里,她發(fā)現(xiàn)一輛破舊的小童車。那是幼兒園的小朋友最喜歡騎的三輪車,如今銹跡斑斑,歪歪扭扭,癱瘓在那里,三個轱轆壞了兩個,只能勉強推著走,不能再騎。小業(yè)余“修理工”見獵心喜,內里蠢蠢欲動,再試身手無妨,就將其“請回”家去。她到兒童商店細細觀察、研究兒童三輪車的形制和構造,對比自己那輛“破車”,看看損毀、缺少了哪些零件,一一對照,該修的修理,該換的置換。當然,買零食的零花錢再次入不敷出,囊空如洗。好在她的大膽嘗試,總能得到父母支持,“申請”資金也不算太難,于是她的小五金工具箱就置辦妥當。正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個10來歲的小女孩兒,兩手油污,一臉莊重,神情專注地緊握改錐,替換著使用鉗子、扳子、榔頭,地上攤一片螺絲、螺母、車軸、輪胎……此情此景,放到21世紀20年代的今天,定是“短視頻”中帶流量的一位小“網(wǎng)紅”。


兒童三輪車,在小田迎人的手里修好了。她騎乘著它,騎乘著自己修復的“杰作”,在院子里到處穿行,自信心和自豪感一并爆棚,內心有一種異樣的幸福感覺……孩童時代的成就感作為儲藏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發(fā)酵,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藝術家都有他們各自的童蒙之作,或許粗糙,或許幼稚,卻是他們自己和他們父母眼中的珍寶。
責任編輯:麥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