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馬文芳:給段雙奇的12萬件農耕老物件找歸宿
【豫網訊】4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馬文芳給相關負責人建議,妥善安排段雙奇的12萬件農耕老物件,使耕讀文化、耕讀文明代代傳承。

5月30日,河南省中牟縣劉集鎮(zhèn)段莊村臨時安置區(qū),院落里比以往安靜了許多,臨時搭建的板房里,已經斷電斷水,大多已人去房空,最引人矚目的唯有該安置區(qū)里臨時的“雙旗農耕文化遺產搶救館”,該館墻壁上貼著紅色的標識,門前堆放著傳統(tǒng)農耕器具。
已入花甲之年的段雙奇,提起農耕文化,滔滔不絕,從對農耕文化的熱愛,到對農耕器具的保護與搶救,再到對農耕文化的傳承,他都有自己的理解與認識。段雙奇坦言,熱愛農耕文化源于他的攝影,為了拍好農村題材的照片,他走遍全國各地,在行走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這些農耕器具和農耕文化的魅力,可以說,每一件農耕生產器具的產生,都有關于其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動人故事,蘊含著祖先的勤勞和智慧,見證著我們的文明發(fā)展史。段雙奇從小生活在農村,對農業(yè)生產的每一種用具都有著深厚的感情。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很多農業(yè)生產用的器具逐漸消失。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這些老物件保留下來,建造一個農耕文化博物館,讓子孫后代能夠知道先輩們是怎樣進行農業(yè)生產的。



“為了留住鄉(xiāng)愁,留住中國傳統(tǒng)農耕文化,從鄭州出發(fā),沿著黃河逆流而上,收集了許多不同時代的農耕器具。”段雙奇介紹,為了他心愛的農耕文化,他付出很多心血,從收購到清潔、保養(yǎng)、存放等,最少要過他9次手。為此,他也花費大量的錢,為了得到農耕器具,不惜賣掉自己的轎車,花掉自家的拆遷補償款和承包土地的收入,共投入數(shù)260萬元。
正當段雙奇的“雙旗農耕文化遺產搶救館”得到當?shù)厝罕娬J可和喜愛時,他所在的村子要拆遷了。面對房屋的拆遷,段雙奇也和村民一樣遷到臨時的安置區(qū)。從此,段雙奇開始為他收集的農耕器具尋找安家之所,畢竟安置板房不能成為農耕器具穩(wěn)定的“家”。
兩年來,為了給他心愛的農耕器具有一個“家”,段雙奇四處奔波,卻一直未能如愿。
如今安置區(qū)的居民回遷已接近尾聲,這讓段雙奇犯了難:這些農耕老物件該往哪里去?面對困境,段雙奇面露愁容,但他表示,相信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傳統(tǒng)農耕文化會有很多人喜愛的,相信他所收集的12萬件農耕器具會有好的歸宿。他也希望有識之士,共同為這些農耕器具找到合適的歸宿。
責任編輯:麥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