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tǒng)到江湖化的中國藝術之殤

網(wǎng)傳湖南書法家周命迪在山東棗莊表演“八管齊書”
江湖隱喻民間,即身居廟堂之遠的恩怨情仇與黑社會秩序,利益與恩怨是江湖一切行動的最終目的。藝術的“江湖化”則是指打著“藝術”旗號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坑蒙拐騙伎倆,正所謂“江湖習氣”也。 “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只要進了江湖,多少會沾上點血腥。江湖向來為主流社會所不齒,可悲的是,時下我們的官場、商界、媒體、科教乃至藝術都有一種“江湖化”的集體淪陷之危。

2015傳承與經(jīng)典——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開幕現(xiàn)場
2015年10月25日,由收藏快報主辦的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亮相2015國粹苑文化藝術節(jié),主辦方做足了前戲,現(xiàn)場還準備了“書法”禮品作為誘餌發(fā)放。于是,手持冊頁索要簽名者、瘋搶畫冊禮品者、某些所謂藝術名家的徒子徒孫、媒體、嘉賓、各類藝術掮客蜂擁而至,儼然進入了人聲鼎沸的菜市場,彼時的北京國粹苑展覽大廳可謂接踵摩肩,人滿為患,好不熱鬧。
偌大的北京國粹苑藝術品交易中心,除了一層稀稀拉拉開了一些店面,二、三層已經(jīng)長期歇業(yè)癱瘓,藝術品市場遇冷可見一斑。唯四層展廳里,此時各路神仙應邀而來,一會便聚集了近千人。援用主辦方高大上的宗旨是“弘揚時代精神,傳承經(jīng)典藝術”。本次展覽匯聚了20余位藝術家的500余幅書畫作品?闪钊舜蟮坨R的是展品因循守舊千篇一律,觀者形色匆匆無心看畫 。沈鵬的到場更是引起一陣騷動,仿佛大家都是為了過來找他照相簽名的。
近年來,全國各地藝術展覽層出不窮,尤以首都北京為最。有時一天之類就有數(shù)十個展覽同時開幕,嘉賓、媒體同時都得權衡下一個展覽的紅包多少來做取舍,這種欣欣向榮、忙得不亦樂乎的背后卻是各種資源的嚴重浪費,低水平流水線作業(yè)的產(chǎn)品應接不暇。快餐消費的時代,“你方罷唱我登臺”,藝術展覽如雨后春筍般粉墨登場,正應景了時下展覽的中國式悲壯:“開幕式便是閉幕式”。
美術館時代的“大躍進”帶來了眾多展覽的低劣與匆忙,嚴重稀釋了展覽的品質(zhì)與內(nèi)涵。如此匆匆的拉大旗作虎皮,這種表面光鮮的高大上只是為了忽悠政府博取更大的財政支持,忽悠贊助單位進入龐氏騙局。“忽悠”成為藝術江湖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經(jīng)濟搭臺,文化唱戲,藝術展覽本意是為了發(fā)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經(jīng)濟,但急功近利的市場價值觀抹殺了我們對藝術的一切美好憧憬與遐想。
如果說本次展覽與以往此類展覽有所不同,那便是在十幾個傳統(tǒng)書畫個人展旁辟出的一個自成一體的“黑白滄桑——杭法基傳統(tǒng)與當代作品展”,作為一個獨立單元,確實給觀者帶來了一種極致反差與震撼。

黑白滄桑——杭法基傳統(tǒng)與當代作品展局部
杭法基何許人也?國內(nèi)為數(shù)不多的自覺于當代與傳統(tǒng)兩條腿走路的獨立自由藝術家,至今對抽象水墨的實驗性探索已有三十余年,是國內(nèi)當代抽象實驗水墨最早的開拓者之一,一直沉埋于默默的較為純粹的藝術求索之中。
從傳統(tǒng)書法到書象,從有形有意到大象無形無跡可尋;從歷史人物到販夫走卒,從東方到西方,直到無東無西;從線描寫實到寫意抽象,從水墨到觀念以及裝置;杭法基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別開生面的顛覆傳統(tǒng)時空的藝術系統(tǒng)。這樣的藝術,飽含了古典的農(nóng)耕文明、近代西方蔓延的工業(yè)文明以及信息時代當代語境思潮下的嬗變邏輯關系。作為一位在當代實驗水墨界默默耕耘三十余年的藝術家,他筆下的人像系列(歷史人物與宋莊人等),從具象到抽象,線條簡練,枯潤有致,皴檫點染間橫貫中西。其筆墨既非線描也非素描,意到筆不到,可謂形見神藏,別有一番韻味。

杭法基的生命樹與消解系列
他的“消解”系列更是徹底拋棄了筆墨載體。據(jù)藝術家自述,他右手握油畫刀,左手揭撕,從宣紙到登載有自己發(fā)表作品的老人民日報再到一個抗戰(zhàn)老兵的日記,他用托裱中國畫的方式把這些主體文本裱貼在客體底面上后再撕,不斷貼不斷撕如此反復日復一日,逐步進入一種寧靜的無限重復及富有“禪意”的行為狀態(tài)中。一邊在“解構(gòu)”與“消亡”,一邊在“建構(gòu)”,最后作為客體的“底面”反客為主成為主體,載有社會與歷史人文信息的文本就像新陳代謝一樣以另一種全新的形式涅槃重生 ,至于這件“消解”作品的意義,與他之前的水墨畫家身份認知的關系,似乎已經(jīng)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在一種轉(zhuǎn)換的“靜慮”過程中產(chǎn)生了新的認知與體悟。
杭法基個展的展廳不大,兩大類別的作品也不多,卻完整的呈現(xiàn)出他不斷探索與拓展的藝術歷程。誠然,習慣于仰望傳統(tǒng)、恪守傳統(tǒng)形式的大多數(shù)人,又何嘗能夠理解一位熱衷于先鋒前沿性挑戰(zhàn)的藝術家對“自由”與“獨立”渴望的心路歷程與滄桑之變 ?或許,這也是此次“江湖”性傳統(tǒng)書畫大拼盤似的展覽中離經(jīng)判道的一個亮點,而這正是其意義之所在。

近年來,因為市場功利的介入,大學擴招,“大師”橫行,投機搞藝術的“藝術家”泛濫成災。 從古至今,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有如此多的“藝術家”,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要么固步自封,臨摹古人畫古人食古不化,整日沉浸于宋元明清,返古退化不能自拔,大有“隔江猶唱后庭花”之勢;要么熱衷于表演,寫字狂叫,畫畫抽風,視傳統(tǒng)為天敵,甚至有“喪失人倫”的驚世駭俗之舉。
藝術的本質(zhì)是精神的,藝術的魅力在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盤根錯節(jié)的文化傳統(tǒng),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生命系統(tǒng)。簡單“二分法”,未免有忽視文化和傳統(tǒng)作為一個有機系統(tǒng)的客觀事實。綿延幾千年的人類文明,留給了我們生生不息的傳統(tǒng)文化與精神財富。傳統(tǒng)要繼承的核心價值在于其傳統(tǒng)文脈之精神,而非各種表象形式。 藝術與觀者的互動價值與社會意義大多體現(xiàn)在心神感應的潛移默化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今天的藝術甚至可以拋棄形式載體,好的行為藝術、空間藝術也會給人們帶來真切的精神感受。值得我們深思擔憂的現(xiàn)狀是,我們的美術界還在倡導革命政治畫、紅色主題畫,這種帶有明顯“曲媚”符號的作品分明是閹割了的“低俗”表征。有人戲言,作為官方最高國家級別的展覽,第12屆全國美展就是工匠展。那些入選作品描摹的痕跡雖然逼真,造型準確,卻讓人感覺不到中國畫最高貴的氣息——文人風骨 。國人文化道德的缺失,這大概就是我們的藝術只有高原沒有高峰的根本原因。我們的審美體系何時淪落到專以描摹逼真為準繩?畫家在當代淪落到僅僅需要工匠的精細認真精神就夠了么?中國畫的寫意精神何在?
由古至今,王羲之、吳道子、懷素、張旭、李成、范寬、郭熙、倪瓚、徐渭、八大、黃賓虹等歷代書畫大家為我們展開了一幅璀璨宏大的歷史畫卷,拋棄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成就的認知,實際上是承認自身對本土文化的無知與缺失。 那些只會穿長袍、叼煙斗、披長發(fā),善表演而嘩眾取眾的“書畫大師”,他們手持動輒幾萬至幾十萬一平尺的潤格證書招搖過市的高調(diào)說到底是淺薄心虛的外露,如此“江湖大師”所繼承弘揚的也只能是徹頭徹尾的“偽傳統(tǒng)”。
近代鴉片戰(zhàn)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歷史演繹到今天,微博、微信、自媒體溝通無礙,全球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也進一步促進了世界各種文化的融合,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在地球村變得空前繁榮,異彩紛呈。于是,我們知道了在國門之外還有畢加索、梵高、博伊斯、塞尚、培根、草間彌生等各種藝術人物及藝術形態(tài)。杜尚的“便池”更是讓我們大開眼界,原來“藝術”還可這樣“不像藝術”。杜尚對藝術的反傳統(tǒng)是建立在深知深惡墨守傳統(tǒng)陳規(guī)的基礎上,他用“非藝術”的自由表達告訴了我們對待藝術的平常心之道 。 這與東方文化的人生三層樓——“物質(zhì)生活”、“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殊途同歸。這種為了心性自由敢于沖出攀籬的豪邁不羈之舉正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生命心靈之旅的返璞歸真。在這一刻,藝術與人類的生命哲學精神達到了高度統(tǒng)一。
當人們還在斤斤計較于某幅書畫的筆墨線條的干枯濃淡是否圓潤美麗有趣時,杭法基已經(jīng)向水墨發(fā)難,毅然決然地告別了過去,在不斷否定的藝術人生之路上與先賢神交。很多時候,藝術不是為了取悅觀賞而存在,但藝術永遠是忠實于個人心路歷程精神世界的立體呈現(xiàn),這種呈現(xiàn)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 就像杭法基的“消解”系列,“摧毀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正是它的隱喻所指。“走出”水墨是對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一種“自我消解”。撕貼的單純重復過程,仿若“禪修”,完全推倒了傳統(tǒng)藝術筆墨形式與形象追求的創(chuàng)作方法論。

網(wǎng)傳才女雅芬全裸用胸部伏地作畫
萬物皆為我所用,對待藝術的心態(tài),我們應不拘泥于形式,但無可否認,藝術永遠離不開形式載體,這種形式載體唯有注入當下的人文情感的時候方顯其璀璨。 水墨、書法作為傳承千年的中國藝術載體與表現(xiàn)形式,如何賦予她在新時代的不同面貌與精神表達,就像面對皮影、剪紙、京劇一樣的生存困境,是今天藝術家輒需努力思考的事情。
在物欲橫流,金錢至上,文化精神財富日益貧瘠的今天;在國家大力提倡中華文化偉大復興回歸的今天;我們一邊高喊文化精神萬歲,一邊被貪欲充斥踐踏靈魂;我們一邊改革開放,一邊帶著鐐銬跳舞;我們一邊繼承傳統(tǒng),一邊罔視文化。從傳統(tǒng)到江湖化的中國藝術之殤,是藝術界一種集體沉淪的表征,但也是新生萌芽的開始。
2015年11月2日楚尋歡于京東寓所

杭法基當代水墨作品:《阿彌陀佛》
責任編輯:麥穗兒